自主学习·初体验第四单元自主赏析名师课堂·一点通知能提升·巧应用篇目一庖丁解牛整体宏观把握探究点一语段细解赏析探究点二
说作者(一)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先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二)作品:他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三)评价: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http://www.jsyllks.com驾驶员理论考试http://www.aqwmks.com安全文明考试http://www.aqwm.net安全文明网http://www.jszksw.com驾驶证考试网驾考试题最新题库2016年2017年科目一考试科目四考试驾照考试
寻背景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战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勃勃向上,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孜孜不倦,游走四方。这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这就是《养生主》写作时大的时代背景。作为诸子中的一员,传统上庄子被视为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不甘于无声息的消亡,但不想也跟不上时代,只能是无为无不为,在夹缝中求生存。《养生主》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教科书。
链常识《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也是一部极富文学色彩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2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和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学派的作品。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彩,句法灵活跳跃,又善用巧妙的寓言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览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看结构庖丁解牛
知文意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哲理。
赏技巧1.用细致的记叙和生动的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见、可感、可闻。2.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
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3.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突破词句]厨师剖开通假字,通“响”进合乎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节奏通假字,通“盍”,怎么
答案: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的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省略句,省略主语
[文理赏析]解析:A项是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动作,B项是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声音,C项是正面描写解牛时的声音节奏,D项是文惠君赞美庖丁的话,属于侧面表现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答案:D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第1自然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声音描写为主。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B.文章在记叙庖丁解牛时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C.作者接着侧重描摹庖丁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D.从结构上看,本部分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地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解析:A项,“但是,作者是以声音描写为主”错,应是“以动作描写为主”,声音是在这些动作下的声音。答案:A
[突破词句]放下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没有不是,今义是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处说)用会和、接触
空隙;导:顺着;窾:空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是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没有厚度名词用作状语,每年击
相当于“于”,可不译交错聚结的地方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表疑问语气,呢相当于“于”,可不译疑问语气词,呢
副词词尾,表“……的样子”象声词词尾,可不译介词,替,给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代词,这样
都是动词,前一个的意思“解”;后一个的意思“作为”通假字,通“缮”,修治两个“为”同义,因为两个“为”同义,因为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族庖月更刀,折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技经肯綮之未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技术了。(判断句)(2)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判断句)(3)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宾语前置,应为“未尝技经肯綮”。)
(4)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硎新发”)(5)(我)就小心翼翼提高警惕,目光因为(它)而集中,动作因为(它)而缓慢。(省略句,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文理赏析]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庖丁“经验之谈”的一组是()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③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④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⑤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⑤解析:③庖丁解释良庖、族庖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不是自己;⑤是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答案:C
8.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先从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B.庖丁再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C.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D.文惠君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道理:只有改变环境,不随俗沉浮,解决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解析:D项,应为“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因为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有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才能顺其自然,保全性命。答案:D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善哉!技盖至此乎B.砉然向然,奏刀然C.善刀而藏之D.批大郤,导大窾解析:A项,“盖”通“盍”;B项,“向”通“响”;C项,“善”通“缮”。答案:D
解析:B项中的“释”意为“放下”。答案:B
解析:养生,意为养生之道。A项“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未尝”: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今义:未曾。D项“虽然”:古义: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今义,常与“但是”连用,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实,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难为”:古义,难以去做,此指很难下刀。今义,使人困窘,使人为难。答案:B
解析:D项,都为“从”。A项,因为;替,给。B项,又;竟,竟然,却。C项,依照;凭借。答案:D
解析:厚:形容词,原与“薄”相对,句中活用作名词,厚度。答案:D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A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解析:B项,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答案:B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我是用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2)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3)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
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怒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
解析:“谋”在语境中的含义是“谋取、准备攻取”。答案:A
解析:C项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A中的“于”,前者是介词,可译为“在”,后者是介词,可译为“到”;B前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斗剑”,后句“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D前句中的“与”是介词,可译为“和”,后面省略了宾语(庄周),后句中的“与”是动词,可译为“结交、交好”。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①“庄子当能。”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解析:①是太子左右推荐庄子的话,②太子准备聘请庄子的做法;③庄子故意所为,以引起赵文王的注意,当属机智之举;④⑤⑥都是庄子的巧妙语言,能表现其机智。答案:D
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A项错在“庄子剑术高超”上,文意明显,庄子故弄玄虚,意在设喻说理;C项错在“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应是“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D项错在“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应为“以礼治国”。答案:B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子休,就舍待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听说太子您想要任用我的原因,是想断绝(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参考译文: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有上百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这件事,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大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把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却违背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接见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很好,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就拜见太子。太子便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文王说:“你的剑怎样能遏阻对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受人阻留。”赵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文王就让剑士较量七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文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文王说:“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使用什么样的剑都行。然而我有三只剑,只等王用,请先说后试。”
文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文王说:“天子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溪的石城做剑尖,齐岱做锋口;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就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的剑,把了解勇士和清廉的人作为锋口,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
您的命令的”。赵文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像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的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剖裂肝肺,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赵文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厨师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了。
三、语言运用14.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第1组:孔子与庄子第2组:项羽与刘邦第3组:李白与杜甫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之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第1组:孔子和庄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我更喜欢庄子。他思维敏捷,文采飞扬,主张无为,一生洒脱逍遥,令人钦羡。(或千年封建文化的奠基者——孔子,虽无庄子“大鹏一朝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气,但他却倡导施行仁政、有教无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令人喜欢。)第2组:虽然刘邦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但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人生结局很悲凉,但他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概却十分令人敬佩。
第3组:与“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诗仙李白相比,我更喜欢诗圣杜甫。他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或尽管李白名曰“诗仙”,尽管李白性格傲岸、狂放不羁,尽管李白的诗想象瑰丽、纵横捭阖;但作为“诗圣”的杜甫,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更值得我们称道。)
15.仿照示例,请从“庖丁解牛”“南辕北辙”“东施效颦”“精卫填海”中任选两个进行新解。要求:解说合理,且有新意;语言准确,观点鲜明;句式与字数不作要求。示例:守株待兔——万事无绝对,一切皆有可能。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重蹈覆辙者屡见不鲜,更何况是兔子呢?
庖丁解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辕北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施效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卫填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