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厨师。丁,人名。解,分解、分割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庖,厨师。丁,人名。解,分解、分割。
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哲学特点。2、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与故事之中的特点。3、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同行云流水的文笔。4、细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探讨本文除用以说明养生外,还包含了什么道理。
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的思想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庄子》
庄子散文的风格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卮言”就是“支言”,就是支离诡诞、不顾定理、强违世俗、故耸听闻的语言。
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背景资料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得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身、养亲、尽年。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但是说理的方法值得借鉴。
①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成语解释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⑤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⑧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所倚yǐ所履lǚ所踦yǐ砉xū然騞huō然批大郤xì导大窾dǎo肯綮qìng大軱gū族zū庖páo硎xíng謋huò然踌chóu躇chú满志怵chù然中zhòng音更gēng刀间jiàn难为wéi藏cáng向xiǎng然盖hé善shàn刀注音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音节助词,无实义。给、替“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结构Huā,拟声词,指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发出的响声。Huò,拟声词,进Xiǎng,通“响”。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助词,象声词词尾合乎音乐节拍写庖丁解牛动作的熟练和美妙的音乐。依靠踩Yǐ,支撑。接触连词,表并列关系,“又”。介词,引出对象
第1自然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在这里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如入化境。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很好Hé,通“盍”,怎样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放下自然规律超过开始没有不是全牛的Hào,喜好疑问语气词:呢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不曾凭、用精神会合、接触精神活动却,连词相当于“于”,介词,引出对象)耳眼等器官感觉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Xì,空隙顺着、循着击Kuǎn,空古:固,本来;然,…的样子。本来的样子。今:连词,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也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依照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Zhi,通“枝”,支脉经脉Qìng,经骨结合的地方古:没有经过今:不曾Gū,大骨头Gēng,换割肉众,一般的断,指斩断骨头Xing,磨刀石出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那(牛的)骨节表提顿的助词,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表转折,却形作名,厚度很宽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刀刃的运转因此古:虽,虽然;然,这样,代词。虽然这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动词后缀,无实际意义动词,解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动词,作为警惕的样子Wèi,两个“为”作介词,因为Wèi,两个“为”作介词,因为Huò,拟声词卸落目光缓慢动作轻介宾短语,因为它,为此。之,指代“桀然已解"的成绩Chóuch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解牛的三个阶段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目无全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他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懂得,得到养生的道理兼词,相当于“于是(之)”,意即“从这里”。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认识规律目无全牛运用规律游刃有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人才,人的成长总要需要一个过程。庖丁的成长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你认为如何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人?不畏艰难,目标高远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用____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__来比喻___。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解牛一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牛体社会刀人
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不景气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3、要热爱本职工作。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5、做事要循序渐进。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感悟事理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总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