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意思及故事寓意
加入VIP免费下载

庖丁解牛的意思及故事寓意

ID:799148

大小:30.0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庖丁解牛的意思及故事寓意时间:2013-10-0122:04来源:未知点击: 6742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折叠译文厨师给文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文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 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文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折叠注释①覆:踩。②踦(yǐ):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③砉(huā)象声词,哗的一声。常用于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④騞(huō)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⑤中:合乎。⑥会:音节,节奏。⑦进:超过。⑧硎(xíng):磨刀石。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构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其与《道德真经》(即),被尊为道家开山奠基之作。“庖丁解牛”讲的是性命双修中的“养性”原理。因此放到《养生主》的开篇,“性”在先秦与“生”通用,《养生主》按照道学内涵,即《养性主》。即“养性”的关键要点。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之前,有一段简短论述,讲养性的原则,原文如下:“吾性也有涯,【译:真性为岸,】而知也无涯;【译:幻海无边;】……为善无近名,【译:无我无名;】为恶无近刑,【无功无刑;】缘督以为经;【大道自然运行,缘督为经;】……”这样翻译,貌似佛经的翻版;其实恰恰相反,佛经后来才传入中国,当时佛经的翻译者借鉴了道经的语言。这段话高屋建瓴的概括了“知觉”,“自我”与“真性”的关系。“知觉”简称“聪明”,是视觉、听觉、味觉、直觉(视、听、食、息)的总称,这些在道家看来,都是错觉,所以无穷无尽,同一个景象,千人千解。“自我”简称“意识”,是对知觉的反应。连知觉都是错觉,意识更不靠谱,所以道家强调“无我无功,大道自生”。放弃“自我”浅见,才能与自然大道相通,此时“真性”如幻海之岸显现,顿悟大智。怎样才能“无我”?“真性”什么形状?这是“庖丁解牛”故事的核心内容。首先解构“庖丁解牛”的逻辑,然后解读这个故事的真谛。 不要以为“庖丁”只是个厨子,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帝王”。在《庄子.逍遥游》里,有个故事叫“越俎代庖”,在这个故事里,“庖”是尧帝放勋。在《庄子.大宗师》里,有个故事叫“傅说相武丁”,在这个故事里“丁”是商帝武丁。所以“庖丁”不是一般的厨子,他是上帝的厨子,人间的帝王,人身的主宰,说白了就是上面解释了半天的,人的“真性”。庖丁解牛的“牛”,也不是一般的牛,是《易经》的坤卦,是大地,也是人身。把“庖丁解牛”拆开讲,意思就清楚了,用真性解脱身体的束缚,获得逍遥的法门。这个题目概括了下面的故事。接着是庖丁为文惠君宰牛的场景(文惠君,地为文,德为惠,君为主,与”牛”同义)。这个场景里,庖丁宰牛时,手脚肩膝并用,像是在音乐里舞动。这其实就是舞蹈,不过在道学里,另有一个名称,叫“导引”。“导引术”最早是祭天时祭司与上天沟通的方式,后来演化为舞蹈,再后来养生学家依据其内在规律,创造出“太极拳”,“五禽戏”等。这些形式,内在的规律都是“以神领气”,统称“导引”。导引是道家修行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动功的代表。而《齐物论》开篇的“隐机”,是静功的代表。庖丁告诉文惠君,导引的关键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官”与“知”,就是前面说的“知觉”和“自我”。“官知止”,知觉(视听食息)与意识停止运行。“而神欲行”,“神”就出现了。“神”是人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平时被自以为是的感觉掩盖着,埋在潜意识深处,自我消失了,“神”就出现了。引领精气,“缘督为经”,自主运行,直至性命合一,解脱形体,逍遥无极。怎样做到“官知止”,是《庄子》内篇的核心内容之一,《齐物论》,《人间世》等篇均有详述。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成语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②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折叠编辑本段现实意义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寓意: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放在现在这个社会,庖丁解牛应该有两层比喻意义:一,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超凡的技能,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二,应该学会享受工作,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做成自己的爱好,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既愉快了自己,又能将工作做的更出色!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形容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战国时,有一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不但动作快,而且下刀剥皮剔骨都非常熟练,很快就能把一头牛的肉和骨全部分解开来。梁惠王看了连声赞叹,并说:“你宰牛的技术竟高明到这个程度了啊!”厨师回答说:“我之所以达到如此熟练程度,不仅是由于技术熟练,而且还由于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我已经完全弄清了牛的骨胳结构,所以我的刀虽然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而刀刃还像刚磨过那样锋利。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总有一定的空隙,我的刀刃又磨得极薄,比牛骨节间的空隙还薄,所以用这样的刀刃来分解有空隙的牛骨节,运转刀刃是宽绰而大有余地啊。”   庖丁解牛这则成语其实是提示我们:人生在世,要适应环境,适应了环境我们才能游刃有余。   印第安人向来以骡悍强壮闻名于世。印第安人的种族之所以能够彪悍强壮,与他们挑选下一代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也就是流传于印第安人部落中的“土法优生学”。   据说,印第安人部落中,若是有婴儿出生,这个婴儿的父亲会立即将孩子携至高山上,选择一条水流湍急,而且水温冰冷的河流,将婴儿放在特制的摇篮当中,让婴儿及摇篮随着河水漂去。   而这个新生儿的父亲及族人们,则在河流的下游处等候,待放着婴儿的特制摇篮漂到下游时,他们会检视篮中的婴儿是否仍然活蹦乱跳。如果婴儿还活着,证明他的生命力坚强,具备成为他们族人的条件,便将之带回部落中妥善养育成人。若是篮中的婴儿禁不起这般的折腾,发生不幸,他们则将婴儿及摇篮放回河流当中,任其漂流而去,形同河葬。   经过如此严苛的挑选,能够幸存的印第安孩子,当然个个身强体壮,彪悍过人。这只是印第安一般族人的筛选方式,至于印第安人部落中勇士的挑选,则要更为严厉。印第安人有所谓的成年礼,当一个印第安男孩成长到合适的年龄时,族人会为他举行成年礼,在狂欢舞蹈庆贺之后,这个男孩将会被族人亲手绑在森林中的一裸大树上,独自一人度过成年礼的夜晚。   森林中多的是毒蛇猛兽,即将成为印第安勇士的男孩在成年礼的这个夜晚,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借由这样残酷成年礼的锻炼,而成为族中公认的真正勇士。   大自然的法则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印第安人的“土法优生”虽然残忍,但也是强化民族素质的一个手段。   适者生存,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答案。试图让整个世界适应自己,这便是人生一切麻烦的根源所在。试图让一切适应自己,这是很幼稚的举动,而且是一种不明智的愚行。   当一个人无法适应周遭的环境时,失败与毁灭就将常伴你左右。反之,你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与完善。一句话,适者生存。 “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匠人”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匠人、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匠人将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匠人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专业的专注精神。   匠人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3 | 热心网友 | 2016-06-3011:14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也指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所以一般是说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还是不知疲倦的追求下去,往更高的层次努力。这种作法可称之为匠人精神.精髓则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有关工匠精神的历史成语典故匿名 | 浏览401次  2016-06-1000:002016-06-1000:32最佳答案工匠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1]中文名工匠精神外文名Craftsman’sspirit精神简介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精神内涵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2]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3]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精神限制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因为要做到完美必须耗时长,成本高,因此价格也会更高。精神传授“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香奈儿首席鞋匠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 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4]代表人物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JohnHarrison,1693–1776):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