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并学会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因此,本文在学生掌握一定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加丰富的文言知识,帮助他们提高阅读和鉴赏文言文能力和水平。《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文描述的是在秦晋大军准备攻打郑国危急的情况下,郑国的烛之武临危受命,运用高超的外交辞令,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约解散,自动撤离晋国的故事。本文在描述了主人公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的同时,也赞扬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个:教学重点: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四、说教学和学法依据教学目标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讨论法、讲授法、点拨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品读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1.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视频,春秋形势图和录音朗诵等教学教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2.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在上课前给大家讲个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辞令的故事。(周恩来在访华时,美国记者问了一些侮辱中国的问题,看看周恩来怎么巧妙回答。有记者问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又有记者问总理,“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
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周恩来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2.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辩口才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又如诸葛亮凭不费吹灰之力,促成孙刘结盟。)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领略一下烛之武是怎样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如何体现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的。(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然后,要求学生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梳通文章。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总结段落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师,晋师撤离。(三)研读赏析,思考问题1. 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自主学习)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2.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3.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体现了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5.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是一篇优秀散文作品,要求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