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认知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界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Z武在国家危难Z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女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教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屮心人物形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要点:1、学习生字词2、理顺文章的层次思路一、导入同学们,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同学们想想,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2、选口《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口《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关于《左传》。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乂名《左氏春秋》,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询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箸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纠正字音。%1生字:汜(伽)南佚(yi)Z狐夜纽(zhui)而出亡郑以陪(bei)邻共(gong)其乏困阙(juQ)秦%1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dng)(逢孙)秦伯说(y说)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Z武奉郑君Z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三、讲解课文。(一)讲解第一段。1、先看笫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补充背景•:%1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询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普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屮,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Z战以址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1晋国为什么要联介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询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人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対郑国的战争时,口然耍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冇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3、垂点讲解: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4、秦晋围郑,來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濱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
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二)分析第二段:1.第二段中四个“Z”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而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二)讲解笫二段。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Z武临危受命2、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Z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询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三)、第三段讲解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一一智退秦师1、重点讲清以卜词旬:%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③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3、现在大家齐读烛Z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秦晋郑)(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止口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町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冇益:君亦无所害。)(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述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Z。)肆其西封东封郑(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Z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1何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Z武三寸不烂Z舌,强于百万Z师。他Z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乂不失木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而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四)、第四段讲解。——晋师撤离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一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1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冋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衣推测语气。)%1亦去Z——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冇去国还乡,忧谗畏讥。)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押,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第2课时:要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彖,翻译文中重点语句。2、分析烛Z武的人物形彖一、重点词讲解之:1唯君图Z(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Z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旬子独立性)以:1余船以次俱进。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3文以五月五日生。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5以其无礼于晋。贰:1且贰于楚也。2夫诸侯Z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试。鄱:1越国以鄱远,君知其难也。2蜀Z鄙有二僧。3肉食者鄙,乂何间焉。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既:1既东封郑2乂欲肆其西封3封豕长蛇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微斯人,吾谁与归3国事衰微
4见微知著与:1失其所与,不知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C也3与人刃我,宁自刃4将欲夺Z,必先予Z5蹇叔Z子与师若: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Z仇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二学生上黑板总结文中特殊文言现彖。1通假字(1)行李Z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2)秦伯说。(说,同“悦”。)(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Z。(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岀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1.词类活用:越国以綁远。(鄱,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邻Z厚,君Z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2)倒装句
夫晋何厌Z有。(宾语前置句。)佚Z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旬。)(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Z”〈代亡郑的事〉。)三、集体涌读全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Z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Z武的形彖。1、第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乂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Z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2、文屮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Z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Z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Z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口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佚Z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Z武外交才能的信任烛Z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郑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3、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形彖刻画烛Z武的形彖,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B、在此也可窥见佚Z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还可窥见郑们善纳谏的一面。%1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川的人臣,人物形象更鲜活。%1公曰:“……”许Z。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人义的一而。总结:烛Z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冇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彖更加有血有肉。郑们的自责,更重耍的是,烛Z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
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火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而而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四、课后作业:复习文中知识点,苗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