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ID:799443

大小:2.17 MB

页数:4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理解与积累;史传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及意义。教学目的 重点探究注重阅读的积累。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学法指引 字词积累读音释义贰èr于楚:贰,从属二主,对前主是反叛。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物)从上往下送。阙quē秦:使秦(土地)削减。阙què,宫阙;阙jué,厥,其。杞qǐ子、逢pánɡ孙:均为秦国大夫。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供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一般尊称人的妻子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宴客的主人。④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名词→动词既东封郑(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词类活用 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动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被削弱) 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得利)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①状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②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③省略句省介词: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介词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④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注:“是”在句子中是代词,相当于“此”,指代前面那件事。并非标志判断句的判断词。先秦时期的古汉语中的判断句,通常用含有“者”或“也”的特定句式来表达,如:南冥者,天池也。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是”用作判断词,从战国后期才开始。 重要虚词:而(连词)1.今急而求子表承接,“才”2.夜缒而出表修饰,可不译3.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可不译4.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就”5.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却” 以(介词/连词)1.以其无礼无晋连词,“因为”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结果4.焉用亡郑以陪邻同上5.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6.阙秦以利晋连词,表结果7.以乱易整介词,“用” 连词VS介词:1.连词省略,不影响句意;介词省略句意改变。eg:阙秦利晋(句意不变)敢烦执事(缺少必要的对象)2.连词前后成份一致,能互换位置;介词前后成份不能互换。eg:利晋阙秦烦执事敢? 之(助词)1.臣之壮也主谓取独,不译2.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3.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取独4.行李之往来同上5.君之所知也结构助词,不译6.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不译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8.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之”作助词的三种用法:1.用作结构助词,译为“的”,或不译:eg: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的”君之所知也之,可不译2.用在主谓结构的主谓间,取消其独立成句的功能(主谓取独),可不译:eg:臣之壮也3.用在宾语之后,提前宾语(宾语前置):eg: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频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对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朱自清 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叙事委婉详尽,写人鲜明生动。它以《春秋》的叙事为纲,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活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战事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秦国为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联合也成必然。 春秋时期形势图 译文参考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还反附楚国。(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在驻扎氾水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了,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他)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被灭因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过其他国家来把远方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灭郑来增强邻国(晋国)呢?邻国实力雄厚了,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让它成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您)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凭借过他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国的军队也撤离了郑国。 有坏处.况且您曾经施恩给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您是知道的。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自己的疆界,又想要在西边扩张它的领土,如果不使秦国被削减,它怎么去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来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协守郑国,自己率军回国。 1.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第一段写晋、秦两军分驻两地有何深意?伏笔秦国攻打郑国原因并不明确;晋、秦两军分驻在不同的地方也为烛之武单独晋见秦伯提供了机会;这一切,都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埋下了伏笔。文中还有没有其他伏笔,试找出。 2.烛之武有退兵之才,他一开始为什么要推辞?人物形象丰满;凸显烛之武申明大义;情节波澜起伏;文中有几处波折,试找出?郑国危烛被荐烛推辞烛退秦子犯请战晋亦去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他用了哪些事理和事实?亡郑害秦益晋存郑益秦晋而无信晋而无餍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结合烛之武的语言,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有牢骚,但申明大义;有勇气,临危受命;有智谋,把握对方心理,一语中的。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不卑不亢,看似处处为对方打算,实为消除对方戒心,充分利用秦晋矛盾,从而达到“退秦之师”的目的。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上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敌方动向明白,友方态度暖昧,就千方百计诱导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可以避免损失。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的谋略。 5.秦伯为什么轻易撤军?他派三个大将戍守的用意是什么?春秋无义战看似与郑人盟后,驻兵保护。实则以此牵制晋国,以防郑国为其独占。同时,派三将驻守,也便于秦军寻找时机攻下郑国。之后,秦军果然想趁机攻打郑国,但被郑及时发现,战败而归。 6.晋文公为什么也要退兵?三个理由中,哪一点最重要?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事实上,晋军当时并未撤兵,而是把郑国围困,但惧于秦国实力,不敢攻打。 7.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善用伏笔照应情节波澜起伏叙事详略得当人物形象丰满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yí)尊《经文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越国以鄙远D.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C.D./以:而,来,两项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连词,因为;B.介词,拿。同步练习 2.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才济济B.同舟共济C.济世之才D.无济于事答案:B/B和题干中的“济”都是“过河、横渡”的意思;A.形容人多,读音也不相同;C.救济;D.有益。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⑤\②③④\⑥D.①⑥\②④\③⑤答案:C/①③⑤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④结构助词,的;⑥代词,代这件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吾其还也C.君知其难也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答案:B/还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其它三项的,代词。 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秦伯说,与郑人盟。答案:C/A.知~智 B.共~供 D.说~悦 6.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与今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②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①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为何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②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版图;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 8.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邻之厚,君之薄也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①②④B.③⑤⑦C.③④⑦D.④⑤⑥答案:C 9.对上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开口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目的是想博取秦伯的同情。B.夜缒而出的烛之武“敢以烦执事”,在大敌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C.文中借烛之武之口,说秦伯曾给晋君恩惠,指的是“许君焦、瑕”这件事。D.围绕“阙秦利晋”这个中心,烛之武说服了秦伯,终于使秦国撤军而去。答案:D/A.是想消除秦伯的戒心;B.是一种委婉的外交辞令;C.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