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学习难点:1、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左丘明、鲁人)和《公羊传》(公羊高、齐人)、《谷梁传》谷梁子、鲁人)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春秋时期形势图
贰于楚也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èr)(fàn)(yì)(zhuì)(bǐ)(gōng)。。。。。。
夫晋若不阙秦秦伯说杞子逢孙戍守夫人之力不知quē。fú。。。。。。。yuèqǐpángshùfúzhì
重点词语积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夫晋,何厌之有因为(礼遇,以礼相待。)从属二主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如果推辞)(尚且,还)(同“矣”)发语词,无意满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如果没有那人啊渡河防御工事代词,什么哪里(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因为用凭借损害(结交)(智)(表祈使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贰于楚与郑人盟唯君图之阙秦以利晋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意动把……当作边邑使--做边界(数词活用作,对……有贰心)(订了盟约;建立同盟)(计划,考虑)(使…得利)
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使----撤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使----侵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向东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
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肆其西封邻之厚,君之薄也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损害)(扩张、延伸)变削弱
古今异义词(1)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 古义:那人今义:妻子的尊称 (3)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4)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1.失其所与,不知。智=明智2.秦伯说,与郑人盟。悦=高兴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供给提供4无能为也已矣=了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欠缺=损害7.何厌之有餍=满足8.焉用亡郑而陪邻倍=增加通假字
(三)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③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④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2、宾语前置句:①何厌之有? ②有何厌?3、省略句:①晋军函陵 晋军(于)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 ③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辞曰
翻译句子: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第二课时
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师,请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讨论活动:请就文中的某一个人物的言行思想加以想象和联想,谈谈鉴赏人物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B.夫晋,何厌之有?(讨厌)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B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许之(答应)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B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B.越国以鄙(边邑)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
5.“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A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D
8.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怀才不遇,牢骚满腹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BCE
14.第一小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第二小层: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三小层: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B.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田:打猎C.反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D.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乃:仅仅C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繁战之君,不足于战 ③其成毁,其胜败②君亦诈之而已 ④文公处其一A.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D.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C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B.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C.足以霸矣D.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D
4.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B.天地之所以养人者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D
5.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B.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C.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D.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B
1.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2.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来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钠了咎犯的意见。
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谏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不过是应付一时之急,哪有将一时之急务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
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重赏贤人,人民就会转向正道,人民转向正道功业就能成功了。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胜利了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崤山打了败仗,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周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了。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秦晋围郑形势图
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
烛之武高超的论辩艺术体现哪些地方?(1)提出问题,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2)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知所知也)(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明机智。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佚之狐人物形象分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文公人物形象分析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重点字词辞(1)口供:“听其狱讼,察其辞。”(《周礼》)(2)言词、词语;告诉、讲话:“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3)推辞,不接受:不辞辛苦(4)告别:“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5)文体的一种:《归去来兮辞》
重点字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重点字词既(1)尽、完了:“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孙樵《书褒城驿站》)(2)副词,已经:“郑既知亡矣”(3)副词,既然:“既自以心为形役”(4)副词,不久,常“既而”连用(5)既……又……,既……且: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并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重点字词若(1)像、如、好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你、你的:“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3)指示代词,此、这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孟子·梁惠王上》)(4)连词,假如、如果:天若有情天亦老(5)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6)至、至于:“病未若死”(《国语·晋语五》)(7)怎样、奈:“寇深矣,若之何?”(《左传》)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至于说到……”不若:不如、比不上:“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重点字词微(1)隐蔽、隐藏:“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引申】不显露的:微服私访(2)深奥、微妙:微言大义(3)微小、轻微(4)稍微(5)旧时指地位低下、卑贱:“大王起微细”(《史记·高祖本纪》)(6)衰微、衰败:“周室卑微,诸侯相并”(《史记·李斯列传》)(7)如果不、如果没有;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
重点字词与yǔ(1)给予、授予:“与之璧,使行”(《左传》)(2)结交、亲附:“失其所与,不知”(3)和、跟、同:“颇与中国同俗”《汉书》(4)对付:“庞煖xuān易与耳”《史记》yù(1)参加:“蹇jiǎn叔之子与军”《左传》(2)赞许、帮助:“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y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欤”
重点字词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封(疆界,名词)
重点字词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郑国,代词)
重点字词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因为,介词)
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同“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古今异义(古/今)“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以烦“执事”(对对方的尊称,婉指秦穆公/掌管事物的人)亦“去”之(离开/距离)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词类活用—名词→动词越国以鄙远(意动,把……作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动,使…获利)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西:名词作定语,西边的)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词类活用—名词→状语
一般动词的使动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词类活用—一般动词的使动
特殊句式—省略句(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倒装句
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固定句式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阅读训练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AD
阅读训练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