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备课组)科目年级时间2003年8月28日课题17、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3、背诵课文。重点难点教法[教法与学法]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板书设计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义勇)智说秦君
郑转危为安晋亦去之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二、检查预习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三:诵读课文1、老师范读2、学生齐读3、自由诵读四:解释字词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师必退4、今急而求子5、夜缒而出6、朝济而夕设版焉7、既东封郑8、因人之力而敝之9、失其所与10、亦去之五:翻译语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六、作业1、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理解课文(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1、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4、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5、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6、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提示:(1)略(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二、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提示: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三、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四、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五、知识积累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之例: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C、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D、唯君图之指示代词,这件事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越国以鄙远边境、边邑六、课堂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七.作业练习(见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