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3、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1、简介《左传》的有关知识。2、交代时代背景。3、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正音。第二课时1、借助下文注释和学生共同疏通文章里的字词句。2、点明文章中所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和特殊的文言句式。3、翻译。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探讨烛之武的游说艺术;2、探究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识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而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国人一筹莫展,大臣奕之狐推举了烛之武,烛之武莫非是风华正茂的书生抑或是力能扛鼎的勇士?非也非也。烛之武乃为郑国三朝的“弼马温”,此时的他已年逾七十,须发尽白,身体佝偻,以至于到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嘲笑”,但就是这位在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的老者却凭借他高超
的游说艺术,不费一兵一卒,解救郑国于生死存亡之际,让敌国变为盟友,让秦国弃强援,附弱国,真可谓“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啊!那么烛之武的游说究竟妙在何处,,不战竟然能屈人之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二、探究烛之武的游说艺术1、烛之武说退秦师在那一节?第三节?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共同来朗读第三节。2、这一节并不长,只有125字,烛之武也总共就说了几句话?10句话。那么这10句话,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进秦伯的内心,让他回心转意,弃晋存郑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并交流。(根据课堂情况可以作具体引导)(1)、见面单刀直入,坦言知亡,以退为进,解除秦国的戒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装怂”,让秦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继而设身处地站在秦的立场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就缩短了二者的距离。一个“益”字让秦伯愿意去听其详解。(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请同学画出秦晋郑三国地理位置示意图。从现实状况来看,郑亡后的受益者只能是晋国,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了。秦晋围郑,秦国与晋国结盟并非是真心诚意帮助晋国报仇,而是想从其中捞到好处,听烛之武这番对现实形势的分析,秦伯的内心自会衡量,亡郑无益反而增加了邻国的土地,让自己受到威胁。这仗还能打吗?晓之以弊,说明亡郑无益,动摇了君心。(3)、秦伯正在思索着“无利益”,此时此刻,烛之武洞察秦伯内心,用一个“若”字引出了秦伯日思夜想的“利”,“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请同学翻译),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似乎正中秦伯下怀,我们可以想象秦伯当时内心的喜悦。这一句烛之武对秦伯许之以利,告诉他舍郑无害。(4)、这点利益对秦伯虽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但是还不至于让秦国背弃强大的并且与他有着姻亲关系的晋国。烛之武虽为一介马奴,但是这么多年来他韬光养晦,深知各国形势。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于是,他摆出了晋惠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那么为什么烛之武能成功地挑拨秦晋关系呢?首先就是书上注释中所提到的“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言而无信,其次还有就是秦国借粮之事。晋惠公时在秦穆公派人护送回国之后,晋国闹饥荒,晋国向秦国借粮,尽管晋惠公言而无信,没有给秦国城池,有些大臣也劝秦穆公不借,但秦穆公仍不计前嫌,说“其君虽恶,其民何罪?”而后第二年,秦国也闹饥荒,作为礼尚往来,秦国向晋国借粮,但晋惠公却说不借,晋惠公的舅舅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说城池没有给秦国,借点粮食给秦国他们也不会感谢我们还不如不借,晋惠公甚至认为是天助我也。同学们,如果你是秦穆公,听烛之武在这实话实说,追忆往事,你能不怒发冲冠吗?这便是引史为例,挑拨秦晋,以“夫晋,何厌之有”这个反问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5)、果然,烛之武在摆出历史史实之后,他又为秦推测未来,从长远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秦国正好就在晋国的西边,“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本来攻打郑国是想给自己增强实力,没想到到最后让自己的国家贻害无穷。“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了危险的存在。
烛之武的说词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步步为营,让秦穆公高高兴新地退了兵,还派兵驻守郑国。这短短125字,其中有三个字正中秦穆公的心意“益、害、利”也就是“利”,烛之武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分析形势,同时以史巧施离间。成功说服秦伯,真可谓“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啊!总结:(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3、同学们,你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烛之武在想秦伯陈词之时是否应该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来加强他的劝说效果呢?如果他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秦伯会正眼看他吗?有如果他气势汹汹,扯着嗓门,秦伯会让他把话说完吗?恐怕老命都难保。那么接下来就请我们同学去试想烛之武与秦伯陈词时的语气,探究该怎样去朗读该段。(请学生示范朗读。)诵读提示:①“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小结:我们在感慨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之余,也感慨语言艺术的巨大力量。烛之武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让郑国化险为夷,我们对他无不肃然起敬,那么我们就共同来分析一下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三、探究人物形象(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并回答)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这让我想到了曹操的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依然能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夫人:表现了他对秦穆公的鄙视,不屑还有他内心的愤怒。他所说的“不仁”“不知”“不武”其实就是不敢,说明他能隐忍不发,审时度势,具有雄才大略,也可谓野心十足啊。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小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虽短,可是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却是这样的栩栩如生。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作为一篇叙事文章,这篇文章在情节的处理上他还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呢?四、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1、情节波澜起伏。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伏笔和照应。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五、课堂总结: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但语言艺术的掌握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不懈坚持努力,让自己拥有渊博的学识,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让你的语言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谈谈《触龙说赵太后》的游说艺术。(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要点:1、察言观色,避其锋芒2、关心问候,缓和气氛3、大话家常,拉近距离4、投其所好,请君入瓮5、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板书设计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说退秦师许之以利
巧施离间劝君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