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ID:799522

大小:1.84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哈三中网校教师安老师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秦、晋、郑三国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和方法。理解下列文言文词语:贰、军、辞、鄙、陪、共、济、阙、说、行李、肆。归纳下列文言词的义项:若、夫、微、之。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郑国大夫,“退”,“劝退”,“秦师”,秦国军队。晋文公要争夺霸权,秦穆公也要争夺霸权,两者都需要向外扩张,而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于是秦、晋两国联合围郑。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厉害冲突,终于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险。一、题目解说 作品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背景资料 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主动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中国家危急关头,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去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春秋时期形势图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 春秋时期形势图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秦晋围郑图 二、整体感知1、主题归纳本文通过记叙秦、晋围郑,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兵,从而解除郑国的危险处境的过程,刻画了烛之武的爱国行为和能言善辩。 2、结构图解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离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大军压境,危在旦夕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烛之武趁机发牢骚郑伯诚意感动烛之武秦晋围郑,郑既知亡存郑对秦有利晋忘恩负义,将阙秦子犯请击之晋侯曰不可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解析: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犯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也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犯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增加了有利条件。三、重点领悟 2、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解析:烛之武在兵临城下时劝退秦兵,表现出了很高的淡话技巧。他抓住秦伯的贪心,处处为秦国的利益考虑来打动秦伯:灭郑以郑为边邑的难处.留下郑可做东道主的好处;同时挑拨秦晋的关系,揭露晋侯的野心及这种野心给秦国带来的损害。这样就使秦伯高兴地与郑人结盟而退兵。具体说来,烛之武说服秦可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来米,劝秦谨随(唯君图之)。 3、烛之武的这段辞令可分为几个层次?解析:【提示】“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两句为一层,先把郑国撂在一边,表明此行目的为秦不为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句一层,指出灭了郑国,对秦国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秦与晋为姻亲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为,符合他们的某种暂时的共同利益,这次出兵便是为了遏制楚的势力向北扩展。但从根本利益上看,秦晋双方又是不可调和的,一旦灭掉郑国,其土地必将为晋所得,秦地处西部,要向东扩张就更难了。烛之武正是抓住这一根本问题,才使秦穆公“醒悟”过来的。 不仅如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一层是说不灭掉郑国,让它成为秦的“东道主”,对秦国来说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呢!也许说到这里秦穆公既后悔此行,又觉得一走了之对不住晋国,因而正在举棋不定吧?于是烛之武又向穆公翻开了晋的旧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国人从来就不讲信用,甚至拿着您当猴耍。它过去是这样,将来呢?“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一层意思是说,我们两国摊上晋国这号损人利己的邻居真是要倒大楣的啊!最后一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定会令穆公毛骨悚然了,要不然他怎么会“不但去郑,而且戍郑”呢?从穆公连夜撤退的忙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烛之武会心的微笑。 4、作为写人叙事的历史散文,本文具有怎样的特点?解析:(1)注意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豢、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史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故事波澜起伏显得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椎荐,使郑伯看刊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又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再如,秦同退兵之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智”“武”的道理之后,才使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故事情节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叙事处理详略得当。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做到了繁简得当。 5、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解析: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世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奠展的时候,佚之孤推荐了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围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闻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水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向惧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三个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解析:提示: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丰满的。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了他作为“志士”“勇士”特别是“辩士”的性格。(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孤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系系连彻分析,最终使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难点剖析 (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自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土地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的,小恩小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惠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异也”。烛之武一卒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支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敢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解析: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处于危亡的境地,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自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强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泰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暴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女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番说辞戳到了他的通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附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