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1、积累典型的文言现象(词语、句式、固定结构等)2、学会准确翻译重点句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具备一定的诵读、分析、概括及鉴赏的能力
关于《左传》1、别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2、作者:鲁国的史官左丘明3、体裁: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体例定义代表编年体以时间为序,展开编写史书的体裁《春秋》(最早编年体史书)《左传》《资治通鉴》(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国别体以不同国家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国语》《战国策》纪传体由司马迁开创,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史记》《汉书》《三国志》
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佚之狐()fánzhuìquē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zhìqǐpángyìshù预习检测
春秋时期形势图
使动用法(使……怎么样)1、春风又绿江南岸2、“项伯杀人,臣活之”
牛刀小试: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业精于勤,荒于嬉4、由此名震于西州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构成条件:1、句中必须有介词2、翻译的时候应将介词结构提到谓语的前面
无能为也已(通“矣”)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思考:秦晋为何围郑?(文中句)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并且郑国对楚国有二心)秦郑无矛盾冲突,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利益。
由此可知,烛之武是在()情况下、用()法、以()为切入点来说服秦伯的。——情节内容
由此可知,烛之武是在(危在旦夕)情况下、用(离间)法、以(灭郑与否对秦的利弊)为切入点来说服秦伯的。——情节内容
由此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虽然( )但能( 、)的智者形象。——鲜明个性
由此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虽然(怀才不遇)但能(深明大义、心系国家)的智者形象。——鲜明个性
谢谢大家,再见!
退师的原因---郑伯躬请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师:军队辞:推辞用:重用子:您而:才是:这过:过错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郑秦晋函陵氾南秦军晋军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退师经过---关键的文言知识(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意动敢以(这事)烦……鄙:把…当作边邑焉:什么用:因为陪:增加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以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为:给(晋君)许君焦、瑕济:渡河版:防御工事夫:发语词何厌之有=有何厌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四)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结果(一)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肆:扩张。阙:削减焉:哪里唯:希望图:考虑说:通“悦”戍:守卫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过程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亡郑无利有害对秦保郑无害有利对秦亡郑将有大害对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表面为秦-----实质为郑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巧妙游说的艺术:古人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思考:古代还有那些卓越的外交家为我们留下经典的劝谏佳话?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
结果(二)重点文言知识: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敝:损害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交换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之:句末助词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问: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那点最重要?为什么?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结果二----晋师撤离
不知.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本课验收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D本课验收
3、下列“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D本课验收
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本课验收
6、本文选自《》。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本课验收左传编年公羊传谷梁传
(一)古今异义词(1)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 古义:那人今义:妻子的尊称 (3)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4)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去: 古义:离开,距离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二)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5)退秦师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6)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7)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偏远的地方(8)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缺(9)肆其西封 肆,形作动词,扩张(10)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动词,损害(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三)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③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④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2、宾语前置句:①何厌之有? ②有何厌?3、省略句:①晋军函陵 晋军(于)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 ③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辞曰
课后作业课后温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荆轲刺秦王》(1)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荆轲刺秦王》,勾画出不懂的地方。(2)了解《国语》这部国别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