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先秦散文—秦朝以前的散文先秦散文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老子》等,长于说理。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包括甲骨文辞、铜器铭文及其他。如《春秋》《尚书》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左转》《国语》《战国策》等
《春秋》《尚书》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春秋》《春秋》:又称《春秋经》。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先秦“六经”之一。是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相传由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整。
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后世对此也有褒有贬。)
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简称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无论是史料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左传》的成就都远远超过《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东周240多年间的社会历史面貌。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背景简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公元前637年,重耳过郑,郑文公不加礼遇。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背晋助楚。楚败,又与晋媾(gòu)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派兵送晋惠公夷吾回国即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文公重耳返国即位。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解题退烛之武为何人?为何要退秦师?退秦师的结果如何?怎么退秦师?返回
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晋文公重耳、秦穆公任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国是侯等,秦国是伯等,所以叫晋侯秦伯。文公和穆公不是爵位只是死后上的谥号,郑:郑国国都新郑。
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秦军秦晋围郑示意图氾水函陵氾南崤山晋军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以:因为其:代郑国无礼于晋—于晋无礼,对晋国没有礼貌(状语后置句)贰:从属二主。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军:驻军.后省略了“于”字
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1、郑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也。内容上:表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要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势力,秦郑之间没有直接的厉害冲突。结构上:为下文烛之武成功的离间秦晋埋下伏笔。
点明秦晋两国的驻军形式,有什么作用?内容上:说明郑国此时形式十分危急结构上:点出了烛之武游说秦国的背景,为烛之武的出场渲染气氛。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于:介词,对。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对郑伯说若:连词,如果。使:派师:军队之:代词,代佚之狐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辞:推辞。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犹:副词,尚且。也已:已,同“矣”,复合语气词,表肯定延缓语气。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一、内容上:1、有助于勾勒、塑造人物形象(1)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老臣,衬托他的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的义勇精神。(2)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谏,诚恳认错。2、为下文表现烛之武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二、结构上:使故事有了波折,情节有了起伏;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子:对人的尊称,您。而:连词,表顺承,才,就。是:代词,这。然: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焉:语气词。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写夜缒而出有什么作用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缒(zhuì):用绳子栓着吊下去。而:连词,表修饰。内容上:一是表明情况相当危急,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了烛之武英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秦晋围郑”“国危矣”等内容。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既:副词,已经。亡:使动用法,使……灭亡而:连词,表顺承,以致,就。于:介词,对。有益于君,于君有益敢:谦敬副词。冒昧。以:介词,拿。敢以(之)烦执事。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国:晋国。以:相当于连词而,表转折,却。鄙: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容词用作名词,这里指郑国。其:指示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也:表肯定语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焉: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厚:雄厚薄:薄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放弃(围郑)。以为:实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往宾客的主人。现泛指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同“供”,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所害:所字结构短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尝:时间副词,曾经。为:给予。赐:动词作名词。恩惠。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而:连词,表转折,却焉:焉:兼词。于之,在那儿之:主谓之前,取独所知:所字结构短语,知道的事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夫(fú):句首发语词。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既…又…:一边…一边…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西:西边的,方位名词作定语,修饰“封”肆:延伸,扩张封:使…成为疆界。/名词,疆界。
阙(quē):侵损,削减。焉:疑问代词,哪里。之:土地。利:使……得利。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图:谋划。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说(yuè):通“悦”。高兴。与:介词,和。盟:订立盟约,名词活用为动词戍(shù):戍守,即守卫郑国。乃:副词,于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代指秦军微:如果没有,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夫人:那人,这里指秦穆公及:达到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因:依靠敝:损害所与:与,结交、亲附,所亲附的人。所+动知:通“智”明智乱:(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道其: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去:离开
结构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
讨论: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讲究语言艺术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二、善于分析利弊处处替秦着想阐明利害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利相诱,动摇秦君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三、善于利用矛盾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亡郑无利,有小害对秦舍郑无害,有小利对秦亡郑将有大害对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表面)(深入)
②善于分析利弊①讲究语言艺术③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④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秦伯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失其所与,不知“已”通“矣”,了“说”通“悦”,高兴“共”通“供”,供应“知”通“智”,明智通假字
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宴客的主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一般尊称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2.名词做状语3.动词活用为名词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名词→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在东边;定语)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动词→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形容词→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文言虚词以:1.以其无礼于晋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于:1.以其无礼于晋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不知4.吾其还也以:1.因为,表原因2.连词,来于:1.对,表对象2.对,表对象且:1.连词,又,并且2.连词,况且其:1.代词,它郑国2.代词,这件事3.自己的4.语气词,还是
一词多义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①(表承接,才)②(表修饰,不译)③(表承接,不译)④(表转折,但是)
句型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课堂练习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AD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C
6.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①;②;③;④。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5.本文选自《》。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编年体左丘明公羊传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