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鸿门宴提及项羽,脑中便出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便想到,霸王豪气万丈中的侠骨柔情;便看到,鸿门宴的磊落与遗憾,也看到了乌江之畔那最心痛的一幕。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气势磅礴的篇章!赏古诗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赏析】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王安石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败在了兵微将寡的刘邦手下。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之言,不从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国的大好局势葬送;而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计策,顺从项伯的安排,甚至还采纳樊哙的建议,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功脱身,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适用话题]①知人善任;②得人者得天下;③慧眼识英才;④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⑤团队的力量;⑥智慧与力量的较量等。有句话常挂嘴边——浅谈《鸿门宴》中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
常常把“为之奈何”挂在嘴边的人,大概只有两种:没有思想的傻瓜和有思想却偏偏要装得像傻瓜的人,刘邦属于后者。显然,刘邦能紧紧攥住韩信这一干良臣的忠心,可见他的驭人之术;楚汉相争时汉军阵营得以逐步壮大,可见他的战略眼光;多次面对项羽的强势威胁而能次次化险为夷,可见他的灵活机变。刘邦能走到这一步,固然少不了一帮人的辅佐,但能够统率这帮能人的首领必有其过人的智慧而绝非遇事而一筹莫展的阿斗。所以,“为之奈何”这句口头禅;不仅仅是在询问计策,它更多的是在摆出一种姿态。其实刘邦也应该明白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向属下无意或有意地流露自己的笨拙与对他们的倚重,这自然成为君臣之间极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信任”这一点上,刘邦的确比项羽强得多,虽然项羽也信任范增,但在关键时刻却常常固执己见,而刘邦对于自己的谋士则是用人不疑,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重金离间项羽阵营,在每次行动中刘邦都不曾因猜忌而怠慢自己的谋士。尽管现在许多人都质疑刘邦对于臣子的“信任”是不是在作秀,因为之后他杀韩信的做法确实令人寒心,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刘邦至少在君臣互信这一点上把握得非常好,即使对于疑人他也能巧妙地拉拢利用。“为之奈何”也是君臣关系的促溶剂。对臣子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固然能增加天子的威仪,但这不利于君臣团结,更难以广开言路,尤其是在“打天下”的阶段,过分强调“君权”实际上是孤立自己。刘邦的口头禅,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对话双方的距离,减少了君臣隔膜,使言者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刘邦用自己的“笨拙”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许多能人甘愿在这个平台上为主人卖力。刘邦“为之奈何”的口头禅并不表示他真的无计可施,这是他处理君臣关系的艺术手腕。“为之奈何”还反映了刘邦处理事务的一贯原则,即知人善任而非事必躬亲。刘邦更像一个战略家,他能把握住整体形势和一个阵营的步伐,他懂得向合适的人征求合适的意见,这样就可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从这个层面上看,尽管刘邦的治国能力未必强于诸葛亮,但在整体调度上他比孔明更胜一筹,“为之奈何”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宏观与微观事物的科学掌控,仅此一项,刘邦就确有做帝王的潜质。不论“为之奈何”是真的无计可施还是装傻作态,问这话的人一定是能够平衡各种关系的人。倘若当初项羽也能学学刘邦,凡事多问个“为之奈何”,他也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吧?楚汉之争,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人才的较量,刘邦关键就胜在人才资源的争夺与
利用上,“为之奈何”既表现了一种管理手腕更表现了一种平等姿态,刘邦的领导艺术对于今天也是有借鉴作用的。“为之奈何”常挂在嘴边,不知这个习惯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太史公的揣测,但无论如何,有这个口头禅的刘邦比冷冰冰的皇帝更为可爱。等他称帝之后,威严之中多了残酷与陌生,“为之奈何”这样的话似乎已成为了记忆。我总是在想,如果做了皇帝的刘邦仍能把这句话常挂嘴边,那么他在诛杀韩信前应该会问问身边的人吧,若真是这样,历史上也许就会少一段“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伤;如果雄心未已的刘邦仍把这句话常挂嘴边,那么在他与匈奴交战前应该也会反复思量这句话吧,若真是这样,大漠里也许就会少一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苍凉。有人说刘邦从来都是小人,我却认为楚汉争霸时他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而贵为皇帝时却是一个冷酷的独裁者。“为之奈何”这样的口头禅既增添了刘邦几许平易谦逊的风采,亦表现了同甘苦共患难的创业情怀。大风起兮云飞扬,而那曾经的情怀已不复存在,奈何!奈何![佳作赏析]这篇文章能够高屋建瓴地评价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全文充分地肯定了刘邦高超的领导才能和驭人之术,条分缕析地讲出了这句话的作用,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使文章层次清晰。说理一分为二,全面中肯,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为之奈何”这句口头禅进行评析,结构严谨,文气荡漾,很好地体现出语言的厚度和张力。[写作借鉴]1.学标题本文巧妙地使用了正副标题。“有句话常挂嘴边”是这篇文章的正(或主)标题,用来提出文章中心或主旨,“浅谈《鸿门宴》中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是文章的副标题,其功能是对正标题加以解释说明,明确并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2.学开头本文采用开门见山式开头。议论文开头要求“明、简”。“明”,即开头必须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简”,即语言文字要简约、精巧,且不拖沓,最好是开门见山。这篇议论文的开头很好地落实了这两点。3.学论证思路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证“为之奈何”这句话的作用:①促进君臣沟通;②融洽君臣关系;③发挥贤臣作用;④丰富人物形象。四个论证层次之间为并列关系,条分缕析。4.学论证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说理。在论证“促进君臣沟通”时,拿项羽来对比,在论证“发挥贤臣作用”时,拿诸葛亮来对比,都突出了刘邦高超的驭人之术;文章末还对比了刘邦称
帝前后,并用两个设想与历史构成对比,丰富了刘邦的形象。【考点点击】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链接】古代文化知识之古代位次及称谓一、古代位次1.从官职角度: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2.从车骑角度: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3.从室内角度: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如“项王、项伯东向坐”。4.从堂上座位角度: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5.从四面环坐角度:由尊到卑,依次排列。其次序是:西——北——南——东。二、古代常见的七种礼节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2.跪:仍像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7.再拜:拜两次。三、古代称谓1.直称姓名:如:张良是时从沛公。2.称字:如:司马迁为司马子长。3.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4.称谥号:如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5.称斋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6.称籍贯:如称王安石为王临川。7.称郡望:如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8.称官名:如白居易称江州司马。9.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臣、仆等。(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妹等。10.敬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5)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6)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7)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8)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典题共享】(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解析:D项“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于文无据,从文意推测只有“借口有病”之意,相类的还有“乞骸骨”也有此意,向朝廷申请退休。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B.“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的大官。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所以称朝廷大官为“朝右”。C.“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可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故此处指太子。D.“擢”指提升官职。除此之外,还有“举”“拜”“除”“徙”表示升职。解析:D项中“徙”指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答案:D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升为御史。出京巡按辽东,上奏章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太子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暗藏另立太子之心,并且广泛结交术士之流。当初陛下下大力惩罚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本是皇帝敬畏纲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这是由于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确立太子的)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疏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很生气,同僚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不久,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上疏建议降了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的职,建议罢免了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官员,陈登云因而上书说:“近来人们谈到御史官员,壬午以前(朝臣)多慑于他们的威严,于是将脾气刚正的人换成温和的;壬午以后(朝臣)多拘于情面,将正直人换成了谄媚的人。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只是不胜被攻击倾轧,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
下主持是非的,而让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指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一、语言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范增数目项王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解析:A项,“要”通“邀”;B项,“倍”通“背”;D项,“蚤”通“早”。答案:C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不胜杯杓 胜:禁得住,经得起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丢下B.不如因善遇之遇:对待秦时与臣游游:交往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从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往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比得上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解析: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答案:C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解析:A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①结婚的事;②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C项,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明。答案:D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籍吏民,封府库C.沛公军霸上D.范增数目项王解析:A项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答案:A5.与“因击沛公于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具告以事 B.长于臣C.得复见将军于此D.大王来何操解析:例句与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答案:D6.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1)如今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2)所以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_____。(3)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答案:(1)人方为刀俎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其意常在沛公也 (4)大行不顾细谨7.下面是某班主任王老师家访中与家长的对话,请找出用语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家 长:王老师好!今日您到贵府家访,我们顿感蓬荜生辉。有失远迎,请见谅。王老师:家长客气了,孩子们在学校表现非常好,只是有些问题需要跟你垂询一下。家 长:让老师费心了,孩子的事我希望您能够尽绵薄之力,有什么问题您请说。另外,这是我的新手机号。王老师:您的手机号我会惠存,也请您在家中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1)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贵府 寒舍 (2)垂询 交流(3)我希望您能够尽绵薄之力 我相信您一直都竭尽全力 (4)惠存 保存二、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十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改动)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苦:以……为痛苦B.汉王数项羽十罪数:一一列举C.病甚,因驰入成皋驰:骑马奔跑D.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略:大致,差不多解析:略:掠夺,夺取。答案:D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B.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C.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D.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答案:C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军和楚军相持很久,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历数了项羽十条罪状。B.项羽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把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D.在垓下决战时,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也认为被围,于是匆忙逃走,楚军因此崩溃。解析:B项理解不正确。不是项羽抽出暗藏的弓箭射的刘邦,是暗中埋伏好的弓箭手射的。答案:B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张良硬是请刘邦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2)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参考译文: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惫不堪。刘邦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刘邦单独挑战(以决胜负)。刘邦一一列举了项羽的十条罪状。项羽十分恼怒,让预先埋伏好的弓弩手开弓,一箭射中了刘邦。刘邦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刘邦因受箭伤而病倒了,张良硬是请刘邦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刘邦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立即骑马奔跑赶回了成皋。项羽跟刘邦约定,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羽撤兵东走。刘邦也想率军西回,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于是进兵追赶项羽,一直追到阳夏南面才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刘邦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五年,刘邦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刘邦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整个战役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刘邦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刘邦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