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窦娥冤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1、宋元南戏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而定。剧本上凡需角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配角。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元代杂剧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虽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xiē]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有的杂剧作家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
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角色。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洁郎(和尚)等。
3、明清传奇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其主要特点有: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集曲的广泛使用;曲律更为严格;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南洪北孔为传奇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4、清代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即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
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前三折,其中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试概括楔子及前三折的故事情节。
1、楔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2、第一折: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3、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4、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指天斥地。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决别婆婆。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三大誓愿。整体感知
一、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指天斥地部分刚烈的性格、反抗的精神诀别婆婆部分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三桩誓愿部分强烈愤恨、坚决抗争窦娥是一个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二、三桩誓愿1、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它们。
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第一桩第二桩第三桩六月飞雪飞霜六月因邹衍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亢旱三年东海曾经孝妇冤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2、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
3、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4、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报复,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地,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
如果不这样处理,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剧称得上是元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推翻这一制度,劳动人民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主题思想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