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窦娥冤同步练习 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窦娥冤同步练习 人教版

ID:800614

大小:62.5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窦娥冤同步练习基础练习  1.阅读〔倘秀才〕和〔叨叨令〕两首曲词及前后科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倘秀才〕的前两句唱词,配合前面刽子手的宾白,交代和渲染了戏曲的虚拟场景,同时为下文窦娥乞求改道做铺垫。  B.〔叨叨令〕这首曲词唱词平易,接近口语,在唱词中夹杂对白,曲词与宾白互相映衬,凄切婉转地道出了窦娥身世之哀。  C.这两首曲词以“悲”字统领,展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倘秀才〕怕年迈的婆婆伤心,〔叨叨令〕自诉身世之悲,鲜明地塑造出女主人公善良的人物性格。  D.这两首曲词大量地运用了当时的口语和衬词,例如“哥哥们”、“也么哥”等等,虽然切合人物的身份,但终究缺乏曲词的文采美,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2.阅读〔快活三〕和〔鲍老儿〕前面的大段独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白交代了受刑的原因,窦娥的“屈招”展示了女主人公善良的本性,与前面的要求改道的情节互相照应。  B.独白后,再引出唱词,以唱词来进一步深化和补充人物的性格。  C.独白再次重复上一折的内容,虽需交代,但不必如此详细,应该简略,甚至一笔带过也可。  D.独白在交代情节的同时,还提出了对身后事的微薄的要求,在结构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对〔快活三〕和〔鲍老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活三〕这首曲词主要以唱腔重复、强化前面独白中的“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的微薄乞求,在艺术表现上把悲表现到极致。  B.〔鲍老儿〕后半部分把这人生的大不幸归结到自身,让婆婆不必“怨气冲天”,说明窦娥对“天地”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C.〔快活三〕这首曲词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循环往复地极言身世之悲,中间加入“婆婆也”,使得排比中又有变化,达到一句比一句更悲的语言效果。  D.〔快活三〕和〔鲍老儿〕这两首曲词语言本色凝炼,进一步写出主要人物含悲慰婆及对身后事微薄的要求,是对前一部分的强烈衬托和渲染。  阅读〔耍孩儿〕至结尾和前面的宾白,回答下面的问题。  4.对〔耍孩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滚绣球〕一曲集中对“天地”进行控诉,指责,乃至否定,但这首曲词却最终又把希望寄托到“湛湛青天”身上,可见作者在整个结构的构思上不严谨。  B.〔滚绣球〕中虽然对天地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作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终究还是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出路,因此最终还是归依到“天地”上来了。  C.窦娥运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两个典故,利用苌弘无罪被杀,杜宇因灾让位的不幸遭遇来说明自己死得冤枉和凄惨。  D.这首曲词虽然言语通俗易懂,但仍然注意了曲词应有的韵律美和抒情性,整首曲词声韵和谐,情感凄切。  5.对〔二煞〕〔一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煞〕这首曲词借用了战国“邹衍”的典故,“六月飞霜”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表明自己冤情深重,足以感天动地。  B.〔一煞〕中“你道…从人愿”三句唱词,照应〔耍孩儿〕中对“湛湛青天”所抱有的希望,再一次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C.〔二煞〕这首曲词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暑气暄”与“下雪天”的比喻,“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中的对比,都传达出了女主人公胸中的愤懑不平。  D.〔一煞〕揭示了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每无心正法”,从而“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也是全剧的中心所在。  6.对窦娥临死前这三桩誓愿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把这三桩誓愿安排在全剧的结束,其目的在于使女主人公沿着从怨——到悲——到恨的情感脉络,一步一步发展到高潮,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痛苦和作者对现实的深切的反思。  B.作者把三桩誓愿安排在最后,是为了让窦娥的冤情得以昭示后人,让人们知道这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结果,从而揭示中心。  C.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因而其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D.这三桩誓愿都寄托了女主人公希望“人心可怜”,“天公可期”的愿望,因而顺序互换对艺术的表达效果并没有影响。  7.对戏曲的结尾交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有多余之嫌,文学艺术讲究“余韵之美”,应该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交代誓愿的结果,无疑道尽了戏曲的魅力,曲尽味也尽,因此不足取。  B.监斩官看见一、二桩誓愿的实现,判断“必有冤枉”,理应为窦娥申冤昭雪,却命令左右将尸首还给蔡婆婆了事,灰溜溜地下场。恰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具体表现,结尾收场为中心的表达做了佐证。  C.结尾让誓愿得以实现,化不可能为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更好地体现和烘托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D.结尾中“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 一句为下一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申冤昭雪打下伏笔,这是结构上前后勾连、严谨的表现。  8.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愿望。  B.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惩治邪恶、保护善良的心理需求。  C.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只能从内心世界去寻求出路。  D.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来解决他们认为无法解决的矛盾。  综合练习  1.给下面生字注音。  桃杌(  )  前合后偃(  )  盗跖(  )  哥哥行(  )  瀽(  )   罪愆(  )    湛湛(  )  苌(  )弘  暑气暄(  )  2.对加粗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罚)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做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把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3.填空。  (1)关汉卿,(  )末(  )初大都人,(  )家,号(  )。与(   )、白朴、(    )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代表作除《窦娥冤》外,还有《望江亭》(   )《单刀会》等。  (2)元杂剧在形式上,把歌曲、(   )、舞蹈有机结合,剧本则要求(   )和韵文的结合。  (3)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   )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在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  (4)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女主角分别叫(   )和(   )。此外还有表现豪富、无赖等形象的(   ),表现刁钻、滑稽人物的(   )。还有卜儿、外、孤等配角。  (5)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只由主角独唱。(   )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  (6)剧本,由“曲词”和“宾白”构成。“曲词”抒情强烈,起(   )和(   )作用。“宾白”含(   )和独白。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   )。  4.鉴赏〔端正好〕〔滚绣球〕两首曲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天”“地”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天地象征着道德的准绳。   B.天地象征着社会的黑暗。  C.天地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D.天地象征着封建的统治。  (2)窦娥一出场即谴责天地鬼神,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  A.窦娥一出场就鸣冤叫屈,抒发了女主人公强烈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光明的心情。  B.曲词通过对天地鬼神的指责,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C.曲词慷慨激昂,言词激切,表达了女主人公悲愤、不平之气。  D.受冤屈不指责官府而埋怨天地,怨恨天地又最终只能“两泪涟涟”,可见女主人公在情感上的胆怯,精神上的懦弱。  (3)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端正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篇即鸣冤叫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没来由”“不提防”这样平常轻松、口语化的言语与“犯王法”和“遭刑宪”这样人生的大不幸相提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了窦娥的屈,官府的恶,社会的不公,天地的偏袒。  B.这首曲词表达了窦娥的怨愤、不平之气,交代了窦娥承受到的灾难,她虽冤深似海,但却不敢指责官府,只能在那里怨天尤人,空叹息。  C.窦娥蒙冤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表达出了人生无常,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的喟叹,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D.这首曲词写出了女主人公蒙受冤屈之深,世间的不公与代表正义的“青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把控诉的矛头引向了“天地”这一最大的根源。  (5)〔端正好〕的结尾一句“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强烈愿望。  B.这首曲词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这首曲词申诉了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女主人公,最终却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因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D.这首曲词表面看是对“天地” 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7)结合这两首曲牌前后的科和白,思考这一部分科、白、唱兼用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语言效果的角度思考,〔滚绣球〕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技巧来抒发人物强烈的感情和突出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窦娥冤》的这一折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剧在整体写作上与《孔雀东南飞》和《梁祝》一样,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B.本剧结构非常严谨,过渡自然,手法翻新。用“唱词”过渡的,如〔滚绣球〕结尾一句把对天地的愤怒控诉自然转到下面对身世的凄切陈述;用“科介”过渡的,如〔鲍老儿〕后用“刽子做喝科”来转入临刑前的誓愿;用“宾白”过渡的,如结尾的“且看后来如何”为下一折做铺垫。  C.本剧作者把戏曲传统的唱、念、做、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宾白叙述情节,以科介烘托气氛,以唱腔渲染抒情。  D.本剧以超现实的想象,写了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作者把现实的不幸完全寄托到虚无缥缈的鬼神天地,看似愿望美好,实则脱离现实,有着消极的思想影响。  拓展练习  赏析下面三首曲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二】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1.按要求从三首曲词中选取原句填空:  ①好酒贪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强借暗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敲诈勒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公挪私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三首曲词,既写眼前刘邦的威严与尊贵,又写他卑微时的无赖与狡猾,前后对比构成强烈的讽刺。  B.这三首曲词,借一位知刘邦底细的乡民心中所想,把刘邦当了皇帝的威仪与他微贱时的卑劣联系起来,构成讽刺。  C.这三首曲词写“我”之所想,一方面就刘邦而言与上文“我”之所见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与乡民们的毕恭毕敬形成对比。  D.这三首曲词写“我”层层揭露刘邦老底,他不仅出身卑微,品行无赖,明抢暗盗,敲诈勒索,而且至今仍更名赖账。  3.对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三支曲子虚拟了“我”与刘邦的种种瓜葛,又巧妙地借“我”心中暗想,把这些瓜葛一一道来,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B.这三支曲子称呼刘邦连用三个“那大汉”,连呼五个“你”,最后则直呼其小名“刘三”,不仅合“我”的身份,而且反映了人物情感的发展。  C.这三支曲子用典型化手法,把刘邦的种种劣迹集中到虚拟的一个乡民身上表现,使矛盾集中而突出;并用高度夸张甚至荒唐的笔法来写这位乡民的心理活动。  D.“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一句把全套曲子的“荒唐”推到了高潮,根据乡民的荒唐逻辑,合理地推出了荒唐的结论,获得了荒诞剧的艺术效果。  4.自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把有关汉高祖的史料整理成一份“资料汇编”,然后以“我看刘邦其人”为题写一篇论文。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  基础练习  1.D 2.C 3.B 4.A 5.C 6.D 7.A 8.D  综合练习  1.(略)2.C  3.(1)金 元 戏剧家 己斋叟 郑光祖 马致远 《救风尘》 (2)宾白 散文 (3)折契 (4)末 旦 净 丑 (5)宫调 (6)渲染 贯穿 对白 科范(介)  4.(1)D (2)C (3)从信赖(清浊分辨)一到怀疑(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进而揭露(怕硬欺弱、顺水推船)——最后否定(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堪贤愚枉为天) (4)D (5)过渡。 (6)D (7)科和白渲染肃杀、悲愤氛围,唱则是人物强烈的抒情和咏叹。 (8)词语的反复、反问句的使用、感叹句的连用,抒发了人物强烈的感情,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 (9)D  拓展练习  1.①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②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③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④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虽是乡民提要求的话,但当是刘邦为亭长时的做法)  2.A 3.B 4.(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