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说课教案一、说大纲 1、根据教育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和当代戏剧剧本以及外国戏剧剧本,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2、学生的知能体系:高一及高二阶段,学生在课内阅读已学过了不少中外小说,对人物分析,情节结构,主旨意蕴等诸方面有了感性的积淀。但对于戏剧的学习还是初次深入感知,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①欣赏戏剧作品,要认真阅读剧本,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②欣赏戏剧作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人物语言,反映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表达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含有许多言外之意等,这些都必须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③再在仔细阅读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看看作品塑造了哪些不同形象,把握不同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并能够结合语言作些简单的分析。 二、说教材 《雷雨》创作于1932年。整部剧作,人人、事事、处处、时时都充满了矛盾冲突。全剧写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周朴园、周繁漪、周萍、周冲;鲁贵、鲁侍萍、鲁大海、鲁四凤。他们之间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兄妹的关系又和阶级关系、血缘关系、爱情关系纠合在一起,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为主(又以周朴园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派生出许多的矛盾冲突:有凌辱与被凌辱、专制与被专制、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冲突;有思想性格上的、血缘伦常关系上的矛盾冲突;有许多感情上的纠葛。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上层人物与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凌辱与被凌辱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与繁漪夫妻之间的封建专制与反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带有社会性的。这三对带有社会性的矛盾冲突在课文节选部分就占了两对。本剧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后,以鲁四凤、周冲、侍萍三个人几乎同时死亡而达到高潮。这玉石俱焚的悲剧震人心弦、慑人魂魄,令人久久回味、深思。课文节选部分包括两场戏: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带有社会性,是全剧最重要的矛盾;其间又以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雷雨》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经久不衰,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剧本情节的紧凑集中,结构安排的巧妙周到,矛盾冲突的紧张激烈是分不开的。更与《雷雨》这一出戏剧中表现出的现代意识,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对人性的深入探讨与感知分不开。 人性本身的矛盾,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人2用心爱心专心
们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和深埋于内心的生命追求之间的冲突,难以冲破的理性与情感的左右,最终演出了一场大毁灭的悲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雷雨》是一出人性悲剧,充分体现人性的弱点在命运困境之中无奈地挣扎及所导致的必然的毁灭。 《雷雨》既包含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崇高感和神秘感,也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对人性问题的终极关怀,,因而其主题已超越现实功利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生存之秘的最高层次地揭示和探索,其内涵是深邃的。这是《雷雨》的魅力所在。 学习《雷雨》(节选),最好将课本内容先放进全剧中去。将《雷雨》纳入一个较大的背景中去研究。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1、提倡阅读全本《雷雨》,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化到日常学习中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希望“六十四个读者眼中有六十四个《雷雨》”。 3、提倡学生自编自演,并且可进行个性化再创造,使学生初步体会戏剧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特点。 4、提倡讨论与辩论,要求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语言的犀利交锋和思维的互补融合, 5、提倡系统法学习,建议学生将本课知识,按照常规知识(字,词,句——本文的句子重点是潜台词)和特殊知识(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戏剧人物)进行总结,将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四、说教法 1、师生互动,达到点拨。《雷雨》的知识量较大,课堂内容的取舍很重要,忽略学生可查到的、可理解的知识,注意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疑难点,在此基础上设问点拨。 2、比较法。通过东西方戏剧文化的比较探讨雷雨的悲剧内质。 3、讨论、辩论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4、辅助手段:剧本表演 多媒体展示2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