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四大悲剧:《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皆大欢喜》
《哈姆雷特》的文学地位《哈姆雷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创作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剧本问世以来,以其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完美性,震撼了各国读者的心灵,影响深远,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
名言1、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2、Frailty,thynameiswoman!“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3、——Ididloveyouonce.——Indeed,youmademebelieveso.——我的确曾经爱过你。——真的,您曾使我相信是这样。
哈姆雷特是五幕剧第一幕:老国王灵魂显现,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复仇的缘起)第二幕:新国王克罗迪斯心虚,派哈姆雷特的好友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利用哈的恋人奥菲莉娅进一步试探的同时,哈姆雷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可同时又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迫使哈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杀哈,反被哈姆雷特抓住机会杀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莉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比剑。哈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阴谋后杀了新王,自己也中剑身亡。
选段中反映的人物关系哈姆莱特新国王波洛涅斯王后奥菲利娅(恋人)(父女)(同谋)(叔嫂)(叔侄)(母子)(误杀)(仇人之妻)(仇人)(夫妻)(仇人)发生得突然却合情合理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恩格斯: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热爱生命、习惯思考追求正义、疾恶如仇犹豫延宕忧郁症患者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特征。
在剧中,哈姆雷特忽而愤世嫉俗(第一幕第二场),忽而满怀理想(第二幕第二场),忽而过于活跃,忽而倦怠迟缓,忽而痛恨叔父的酗酒和母亲的纵欲,转眼又承认自己也罪大恶极。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亲情的悲剧——亲人互相残杀爱情的悲剧——恋人反目成仇理想的悲剧——人文主义理想的挫败社会的悲剧——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生命的悲剧——生与死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意义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他热情善良、疾恶如仇,但多愁善感,在复仇过程中犹豫、彷徨。《哈姆雷特》生动展示了社会过渡时期,正义与邪恶、新与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揭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文主义者在理想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