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该剧主人公那忧郁悲愤而又充满踌躇的性格及情节描写上的缺憾.关键词:哈姆雷特;忧愤;生存与死亡;命运;人文主义思想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一一狄德罗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自其问世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力吸引着无数的观众,而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那忧郁悲愤而又优柔寡断的性格。许多评论家认为《哈姆雷特》是性格悲剧.试想如果没有哈姆雷特的犹豫、踌躇,也许就没有他的死。正如断臂的维纳斯,正因哈姆雷特性格中的弱点,所以才给人一种缺憾感,产生悲悯的情绪。其实哈姆雷特的悲剧并非他自身性格的悲剧而是人的悲剧,作为具体的人那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矛盾所造成的悲剧.这种矛盾在不同的人和人所处的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哈姆雷特生为王子,王子的桂冠给哈姆雷特这一人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哈姆雷特身处统治集团的中心,他必然会在优越的环境中产生优越的心理,认识不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再加上他接受了以人文主义思想著称的威登堡大学的高等教育,可以说在他父亲去世之前他是幸福的,他对世界和人类充满了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知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爱情方面他也有着美丽的憧憬,在给奥菲丽娅的信中就直率地说道:“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
此时的哈姆雷特完全相信世界是美好和谐的。人间充满了忠诚纯洁的友谊和爱情,人在这美好的界里应该有所作为。哈姆雷特身上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他以热切的心情准备着承担丹麦国王的使命,负起丹麦国民的命运。但是此时的哈姆雷特生活在理想王国中,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变故和命运的捉弄。在其父死后不到两个月,哈姆雷特的母亲就与叔父结婚,“钻入了乱伦的衾被中”。此时的哈姆雷特内心无比悲哀,又在一个严寒漆黑的夜晚了解到父亲去世的真相,他震惊了,甚至恐惧了。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在他面前被击碎,他无法接受这丑恶的现实,其思想、性格在此时发生了变化,他性格中的弱点亦在此时暴露无遗。在他的复仇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渺小、软弱的一面,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疑虑中徘徊不定。这个时候的哈姆雷特虽然忧郁,但希望之火还没有在他心中熄灭:“这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蒸草,”②这就是说,哈姆雷特处身的丹麦社会,虽然“长满了恶毒的芳草”,但仍不失为一个“花园”,只要精心修治,仍可长出鲜美的花朵。正是这种“花园意识”,才使他能够在鬼魂揭露出更大的罪恶后,敏锐地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另一种责任:重整乾坤。哈姆雷特受过高等教育,他能清醒地认清自我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他知道世界越轨了,需要由他去整顿。人必须坚定地信赖自己,依靠自己,自求生存和发展,才能承担伟大的使命,才能有博大的人类之爱。
哈姆雷特有能力承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机智有才学,装疯蒙骗恶人,曾巧妙地除掉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奸细,在比武时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这一切都表明他有能力担负国王的重任。但他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对一切都抱怀疑态度.鬼魂的诉说证实了他先前的猜测,但他又怀疑是恶鬼在作祟,另一方面又认识到,原来在对爱情不忠的乱伦行为背后还隐藏着杀君篡位的政治阴谋.而这种触目惊心的罪行,不仅没有得到正义的惩罚,却反而得到满朝文武的拥戴.于是,哈姆雷特从·克劳狄斯的行为中看到了社会的罪恶,透过嘻笑的面孔,看到了荒淫腐朽的时代本质。所以他叹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也即是说,这时的哈姆雷特己不再把克劳狄斯的罪恶视为个别现象,而是看作普遍的社会罪恶,因此才有了重整世风的责任。然而受过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又未经世事磨练的哈姆雷特怀疑自己的力量。高度的理性思考使他陷入自己设置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哈姆雷特明白生存的含义,更了解死亡的意义。他在墓地中对骷髅的嘲弄便显示了他对死亡的认识,但是他过多地考虑了毁灭的问题,所以对生存便无法担负起责任。而剧中的另外两个人物赖尔蒂斯和浮廷布拉斯却与哈姆雷特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青年负有与哈姆雷特同样的使命:替父报仇,而他们行动果敢,易于冲动。莎士比亚用这两个人物来加剧哈姆雷特的困难处境和在复仇过程中的软弱表现。我们对我们的生存必须自己负责,要做自身的真正舵手,决不允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每个活着的人都应对生存负责,不论凡人还是英雄.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生存而忙碌奔波.正是这些忙碌奔波组成了平凡人的有趣人生.哈姆雷特身为王子,重整世风的使命本该让他成为英雄,然而他缺少英雄的品质。他年轻、未经磨难、有着高度的热情和敏锐的感觉,世态的改变使他对命运产生疑问,怪异的处境使他改变了性格.他似乎不能慎重地行动,而是因当时的偶发事件才匆匆行动,如刺杀波洛涅斯,跳进奥菲丽娅的坟墓与赖尔蒂斯打斗。在其它需要行动的时候又犹豫不决,以致错过机会,事后又找借口重陷于怠惰和沉思,如他本可在克劳狄斯祷告时下手刺杀他.
在爱情方面,哈姆雷特对奥菲丽娅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中是自然的,“那只不过是故作厉色罢了”.他处在自然的超自然的恐惧中,未按常礼对待奥菲丽娅是可以理解的.在得知父亲去世的真相后,为了复仇,他装疯以蒙骗当事人,也疏远了自己的心上人.复仇的使命与爱情产生了冲突.在这矛盾冲突中,他的行为和他看到奥菲丽娅葬礼时所说的话并不矛盾:“我爱奥菲丽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加起来也抵不上我对她的爱.”哈姆雷特对奥菲丽娅的爱是不容置疑的,因他肩负着复仇的使命,所以他忍痛去伤害奥菲丽娅,而自己却在心里流血,这种痛苦更加深了他的忧郁与悲愤.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不仅写出了人的复杂多变性,也探讨了生存与死亡的问题,哈姆雷特的形象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莎士比亚创作的时期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刚挣脱中世纪黑暗时代侄桔而出的人文主义者们既想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解放人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埋葬旧世界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以此推动人类社会向文明的方向发展,又由于其自身刚从旧制度中脱胎而出,无史可借鉴而在摸索中前进.参考文献:1.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3.WilliamShakespeare,TheTragedyofHamlet,PrinceofDenmark,AirmonePublishingCompany,Inc.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