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赏析TheTragedyofHamlet
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生于1564年,逝世于1616年。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首叙事长诗。悲剧《哈姆雷特》代表莎士比亚的最高戏剧成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悲剧《哈姆雷特》写于1610年,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和社会的腐朽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悲剧《哈姆雷特》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以古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的。作者最后以极其悲惨的结局——主要公哈姆雷特之死,终于实现了复仇目的。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哈姆特这一形象反是非曲直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哈姆雷特》也就是因此而成为了“魅力永存”的文学珍品。
哈姆雷特内容简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某夜他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受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去睡也许会做梦!唉,这就麻烦了,即使摆脱了这尘世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什么梦呢?真得想一想,就这点顾虑使人受着终身的折磨,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脱了。谁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着这残生,可是对死后又感觉到恐惧,又来没有任何人从死亡的国土里回来,因此动摇了,宁愿忍受着目前的苦难,而不愿投奔向另一种苦难。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断的本色蒙上了一层思虑的惨白的容颜,本来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由于思虑就化为乌有了,丧失了动的能力。
波洛涅斯人物分析从波洛涅斯对待自己子女的方式和他的所做所为可以得知波洛涅斯是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波洛涅斯有一双聪明能干的儿女,自己深受国王的赏识,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语,不但没有主导自己的行为,为儿女树立榜样,反而害了自己的儿女。在王子的深邃面前,波洛涅斯对世事的洞察消失了,他的智慧让位于肤浅和琐碎。一个通达事态的智者反而成了一个“讨厌的老傻瓜”。波洛涅斯的人生哲理波洛涅斯精明能干,善于洞察人生,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他爱自己的儿女,时刻关心他们,教诲他们。但为了监视儿子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绅士的标准,而用“说谎”作饵,用“旁敲侧击的手段”达到目的,充分显示出其奸诈的嘴脸。而对于女儿的爱情,当他在国王、王后面前宣读女儿情书的时候,那种对与女儿的不尊重显露无遗;当他毫不犹豫的利用女儿来试探哈姆莱特的疯狂时,那种以牺牲女儿爱情为代价的谄媚可见一斑。
奥菲利亚人物分析坠落凡间的“天使”奥菲利亚在剧中的形象可以用美丽、温柔、单纯、善良、乖巧、娴淑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来概括,她就宛如天堂中的天使一样温婉可爱,不幸地是,她所生活的不是天堂,而是父权制度下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时代。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女性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的声音,完全逆来顺受,作为当时时代的缩影和弱势群体的一员,她只能被动听从父亲、兄长、恋人的发号施令,接受来自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对于这样一个“弱女子”的社会定位,她不仅欣然接受,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
雷欧提斯人物分析作为一名贵族公子仅仅是为了维护他的封建家族的荣誉去报复杀害他父亲的哈姆雷特,其中还透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惨死后,他便以此为借口,纠集党羽冲入宫中,“我们推举雷欧提斯做国王”已经将他的政治野心暴露无疑。雷欧提斯是冲动的,他在得知父亲惨死后,马上回到丹麦,纠集一帮人。并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今生如何,来生怎样,雷欧提斯全然不顾,只求痛痛快快的报仇。少了某些宗教、道德力量的束缚,雷欧提斯为所欲为的实施报复,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不在乎手段是否正当。正是因为如此,雷欧提斯才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向命运邀宠,沦为了克劳迪斯的棋子。他与克劳迪斯勾结,用十分卑鄙的手段杀害哈姆雷特,须不知,最后害到的恰恰是他自己。雷欧提斯是腐朽制度和野蛮主义的化身,他的存在,很好地衬托了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是莽撞型的,他认为只要达到目的,手段的卑劣与否一点都不重要,最后被他人利用,成为他人阴谋的陪葬品,真是可悲可怜。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不得不说,由于哈姆雷特很少接触世界黑暗的一面,因此形成的一种趋于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向往着真善美的社会。可所有的幻想都随着父亲的突然惨死,叔叔的阴谋篡位,母亲不顾廉耻的改嫁而迅速化为泡影。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私利而甘愿做罪恶着的眼线,连自己深爱着的奥菲利亚也对自己无端猜测和刺探,接二连三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瞬间坠入了残酷黑暗的现实深渊。哈姆雷特的性格中,存在着极其善良的一面。在最初,他对待父母,有一颗孝心,对待朋友,有一颗诚心,对待爱情,又是那样的忠贞与执着。他的伟大表现在,它不仅想到要为父报仇的个人恩怨,更想到要拯救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从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整个社会的不幸,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着责任。但是他也曾为了复仇而不择手段,他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了死路,他误杀了波洛涅斯后,却表现得异常冷漠,甚至对自己深爱过的奥菲利亚也十分绝情,这也是他恶的一面的真实写照。他的性格中,也有其狭隘渺小的一面。曾经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哈姆雷特,在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之后,决然的否定了一切生活中的美好,变得狭隘而偏激。他对母亲百般嘲弄,对奥菲利亚也是如此践踏,虽然母亲有着她罪恶的一面,但她对哈姆雷特的亲情却是真的,而奥菲利亚,不过是恶势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而已,也有着自己的苦涩与无奈,这一点,哈姆雷特却看不到,这是他思想中渺小狭隘的一面。哈姆雷特的这种性格不单单是个人的特征,究其原因,也深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社会动荡,官场狡诈,民怨沸腾,人文主义者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显得是那样的孤立与无助,这也是时代的悲剧。
电影片段欣赏这部英、美1996年合拍的徐涛版《哈姆雷特》和1948年的孙道临版《王子复仇记》是迄今以来最忠实于原作的电影版本,不仅场次顺序和原作完全相同,而且使用了莎翁原剧作的全部台词。本片的译制阵容可以说是超豪华的,集中了国内目前最优秀的一批配音演员,较好的演绎了这一经典名剧。本片可以说是莎翁这一名剧的最佳“视听版”,推荐没看过原剧作的同学观看。
谢谢观赏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