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跨时代的悲剧
加入VIP免费下载

哈姆雷特——跨时代的悲剧

ID:801332

大小:36.4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哈姆雷特——跨越时代的悲剧摘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如这句话所说,哈姆雷特这个悲剧英雄形象已进入人们心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独具特色。本文就其复仇延宕的原因,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对比几方面,进行简单论述。关键词:哈姆雷特、性格、复仇延宕、现代社会哈姆雷特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戏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经历了父死母嫁、情人受牵连而死,最后为父报仇、杀死奸王叔父,自己也中毒身亡的悲剧故事。在这部戏中,莎翁为我们塑造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接受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却面临黑暗丑陋现实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生存的王子,其性格注定具有爱和恨、进步与落后,种种矛盾交织错杂的特点。着眼于此,后世对哈姆雷特形象的概括多是正义勇敢、足智多谋等等,本文无需赘述。下面就哈姆雷特性格特征、复仇延宕原因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几方面做出几点论述。一、性格特征哈姆雷特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完美主义者,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他最初在威登堡接受了人文教育,相信世间所有的真善美,向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他的世界是一个和平安乐的社会。这些一方面归因于他所生活的无忧无虑的宫廷环境,另外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他所接受的人文主义思想。16世纪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宣扬个性解放,发现、解放人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哈姆雷特难免对现世社会抱有美好幻想(第二幕第二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实际上,当时的丹麦乃至整个欧洲仍在封建主义统治下,黑暗、腐朽、压抑。也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了后文哈姆雷特的悲剧。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父死母嫁,哈姆雷特并非没有怀疑,他怀疑是自己的叔父,抑或母亲,杀死了父亲,但其表现远不是一个胸有城府之人,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关的路人”说明了他是多么率性而为,甚至还萌生了自杀的念头(第一幕第二场:“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当哈姆雷特见到前王鬼魂时,是那么的激动,信誓旦旦要为其报仇,事实上却假装疯癫、迟迟不动手,即使在奸王忏悔祷告,他明知有机会杀死克劳狄斯时,他因担忧与自己身份不服而“下了一服续命的药剂”(第三幕第三场:“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这些都表明哈姆雷特背负着巨大的思想压力。见过鬼魂之后,哈姆雷特想到的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还有所谓的“重整乾坤”(“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说明此时的哈姆雷特已经认识到现实社会并非如他想像的那般美好,他立志于改变现状——却从未曾实现——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封建社会,而且在初见鬼魂、得知父亲死亡真相的情况下起的意,可见这个想法多么草率,根本经不起,或者没有经过理智的推敲。上述种种,都是剧中哈姆雷特的另一面形象。莎士比亚并未大力着墨于此,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暗示了哈姆雷特为人草率、行不及言、思想的复杂和反复矛盾的特点。二、复仇延宕的原因对于剧中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试图给出一个最恰当的解释。分析这些观点,大致是从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外部环境和人物性格的综合三个角度解说的。早在1795年,歌德就在他的作品中分析说:“一个秉性优美、纯洁、高尚而有道德的人物,却没有作为英雄所必具的魄力,垮倒在他既不能担当又不能抛弃的重负之下,一切责任在他都是神圣的,这太难了。”第一场第五幕:“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说明以哈姆雷特自身性格的缺陷不足以担负起如此伟大的使命。19世纪莎士比亚评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柯勒 律治提出了哈姆雷特的延宕源于“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经历全都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即“思想大于行动”。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雷特的复仇是“巨人与婴儿的对立”,哈姆雷特虽然有巨人般的思想,却只有婴儿般的毅志。这点与柯勒律治的观点不谋而合。更有甚者,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哈姆雷特患有“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结,认为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黑暗心理的现实版,杀了克劳狄斯就是自杀,因而迟疑不决。上述观点有其可取之处,但以现代视角分析,哈姆雷特自身存在很大缺陷。首先,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性格稳重、谨慎的人,相反,他的延宕正是由于其人文性格的两面性。哈姆雷特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但并不是完全的人文主义者,他崇尚美好的事物,相信一切真善美,这只是他学到的人文主义的皮毛,根植于他内心的还是保守的封建传统意识。也正是这点传统的封建残留,制约了他复仇的行动,使他认为“杀人是罪恶”,尤其是杀自己的亲叔父,这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同时,他又恨自己的母亲,不齿母亲的乱伦行为(第三幕第四场:“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亲——但愿你不是!”)——两种思想纠结不堪。其二,由于他性格的怯懦。哈姆雷特前期已尝到了人文主义的甘霖,他蒙昧的思想也受到人文主义的阳光普照,那么丹麦这块干涸贫瘠的土地就已不适合他的成长。他的信仰不再单纯、低级,势必要与封建传统分庭抗礼。然而,命运出给他的难题又过于苛刻——父死母嫁,奸王即位,是强大黑暗的封建制度给他的重重一击。于这位年轻王子而言,却不是简单地考虑复仇与否,而是复仇的正义性。美好信仰与残酷现实激烈冲突,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与强大的封建专制斗争,还是牺牲个人感情、妥协于腐朽的权势王朝?这些都让他迷惘、痛苦,甚至懦弱到想要自杀以逃避现实。第一幕第二场:“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滩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第三幕第一场:“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一段,表明了哈姆雷特内心经受的煎熬,这些话“虽然是疯话,却有深意在内”。哈姆雷特是怯懦的,他不足以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因而不得不装疯,藉此来暂时逃避自身担负的“重整乾坤”的责任。另外,单纯就复仇这件事来说,哈姆雷特也是采取逃避态度。美好但浅显的人文主义带给他的是理想的世界,是空想出来的乌托邦,现实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由此导致的信仰缺失已使得哈姆雷特难以清醒,复仇更是应接不暇。他本身又是一个内向、软弱、空想主义者,要不是鬼魂的再三催促、朋友吉尔登斯吞的出卖、奸王克劳狄斯写给英王要杀死自己的公文以及设计与雷欧提斯的阴谋比剑等等一切外力因素,他很可能还会拖延更久。复仇,只是因为哈姆雷特被逼到了死胡同,但凡有另一种选择,他就不会手刃克劳狄斯——即便那是杀父仇人。况且,哈姆雷特曾亲见过克劳狄斯忏悔自己的罪孽,终日受着良心的煎熬,他总有了一定程度的心软的——假如没有克劳狄斯反作用的行动,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姆雷特最终会哑忍、原谅克莱蒂斯也未尝不是可能。总而言之,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的延宕以及最终复仇成功,都是受了他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原因虽然复杂,却始终脱离不了人物性格内部的驱使作用,尤其是他内心思想的复杂性和性格中顽固的软弱性、逃避性,对其行为起了深刻影响。三、对现世社会引发的思考学术界普遍认为《哈姆雷特》悲剧是一个英雄悲剧,因其承受了众多的苦难,最终以自身死亡告终。然而在我看来,《哈姆雷特》上演的是一出时代悲剧,哈姆雷特的死亡也是一种信仰的失败。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是剧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克劳狄斯等人则代表着封建专制,在这一场决斗中,哈姆雷特死了,也暗示着新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强大的封建传统面前的弱小和存在、发展的艰难,以及对抗旧势力时损失的惨烈——哈姆雷特是死了,却不能说他失败了,历史也正是如此,西方资产阶级最终取代了封建统治。 转过来看我们自身,21世纪的现代中国,又何尝不是一出悲剧?!五千年文明、大儒帝国早已经过去,现在的中华民族是当今最没有信仰的民族,当代中国人素质普遍低下,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存在隔阂,造成人人猜忌、互相不信任……只是,和《哈姆雷特》悲剧稍有不同之处:16世纪的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斗争的牺牲品,他因为守护信仰而死,虽败犹荣;当代中国则是毫无信仰可言,中国人的灵魂是空虚的、毫无质感的,被散发着恶臭的腐烂的物欲之风一吹,就消散得无迹可寻。在封建社会,中国人是普遍信仰儒释道教的,毋论这些信仰到了后期的优劣,但至少那时是有精神支柱的;辛亥革命前后,出现了保皇派、革命派,还有信仰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这时信仰出现了多元化;建国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作用,马克思社会主义一统天下,这是历史上空前的思想统一,中国人不敢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这种“信仰国家化”是长久不了的,甚至,这样的国家也是长久不了的——这样的状况非但没有引起当政者的警觉,反而沾沾自喜,继续加强思想统治,这是执政党的悲哀,更是国人的悲哀。信仰本该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如今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却被功利地拿来“拯救”什么,更为可笑的是,伟大的执政党愚化、扼杀我们的思想,围追堵截漏网之鱼,自己却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经验搬个不亦乐乎,披着社会主义外衣大搞资本主义建设,还美其名曰“中国特色”?!试问,这是在遮谁们的眼?!百余年的殖民统治、六十年的愚民政策,早已使得中国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毋论作为精神支柱的个人信仰。而今的中国经济同建国之初相比早已是突飞猛进(官方观点: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个人素质却仍是止步不前。白痴一般的民族素养遭遇了发达的经济水平,其头脑完全被物欲所占据,拜金、势利、冷漠、自私、浅薄,精神文明岌岌可危。至少,哈姆雷特曾为自己的信仰奋斗过、挣扎过,他败给的不是克劳狄斯,而是历史的前趋性,他是时代的英雄;可怜愚昧无知的中国人整日优哉游哉地土里刨食,为仅限于口腹之欲的幸福感感到满足,根本不懂得“信仰”为何物,遑论为之而死!悲哀的中国人,悲哀的中华民族,悲哀的所谓的社会主义统治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中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也不再是雄狮,中国已经从内里生了蛀,早已外强而中干。但愿中国在未至衰落时,能够实现政权更迭,将民族的命运交到一位明智者手中,但愿!但愿!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