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

ID:801361

大小: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主人公的悲剧让读者值得思考,本文将对悲剧根源,悲剧意义进行分析。【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性格;悲剧根源;悲剧意义一、引言《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这样的开始演变成一个悲剧的结局。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渐渐地他的性格也显得悲剧,已然不再是那个快乐的王子。同时,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他对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他的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一列原因性格,社会环境等等都是这成了悲剧的根源。悲剧的性格,恶劣的社会环境,悲剧的根源同时也阐释了悲剧的意义。让我们从中认识到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意义,同时也阐释了人文主义带来的意义。二、悲剧根源(一)悲剧性格1.多疑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2.嫉恶如仇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 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朝三暮四,痛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在母亲的寝室中,他愤怒地辱骂他的叔叔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对叔父的奢侈以及国家的陋习,他都表现得痛心疾首。他向往光明,痛恨邪恶,将所有的国仇家恨都绑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忍受所有苦难,不断挣扎前进。3.优柔寡断哈姆雷特虽然善于思索,,但却优柔寡断,这也是他的复仇成为悲剧的原因。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他的犹豫不只是他找不到复仇的方法时产生的心理,而且也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茫和忧虑心态的外观。4.双重矛盾性哈姆雷特心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深渊;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爱奥菲莉亚和自己的母亲,又怨恨她们的脆弱。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使他不得不细心考虑自己的处境,尽量用完美的方法解决。但思考太过详细继而又使他陷入矛盾之中,形成恶性循环。哈姆雷特在自己的思想怪圈中走来走去,他面对的是国仇家恨,他希望用年轻人的热血去报仇,但他作为王子,更想为了拥戴他的子民,夺回王位,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而后者,似乎是历史给予他的使命。剧中写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由他的矛盾心理可见,他的复仇已经不再是武器能够解决的,他需要用政治手段夺回他的荣耀。哈姆雷特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表述。综上一些悲剧性格的描述,发现哈姆雷特的人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里,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剧中哈姆雷特的多次独白,就表达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揭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这个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可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这里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他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这样的性格特征也为哈姆雷特最后的悲剧结局作了铺垫。(二)爱情理想的幻灭丹麦的老国王死了,其弟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并娶了嫂子乔特鲁德为王后。王子哈姆雷特连续经历了父亲突然暴亡和母亲迅速改嫁这两件重大事件。他整日被愁云笼罩,陷入了痛苦的思索。母亲的迅速改嫁也让他难以理解和解释,曾经母亲和父亲也是恩恩爱爱,怎么丈夫刚亡,就迫不及待投入了别的男人的怀抱?哈姆雷特的生活和思维一下子被搅乱了,曾经的生活模式和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完全被颠覆了。哈姆雷特的苦苦思索让他心烦意乱,眼前的一切让他感觉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他无法接受母亲的背叛。父亲是一个好国王和丈夫,他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母亲整天小鸟依人般依偎着父亲,显得十分满足和幸福,父亲死后,她哭得像个泪人一样为父亲送葬。可是刚过了一个多月,“ 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为此,哈姆雷特愤怒地诅咒:“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母亲这样的爱情也影响到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奥菲利娅的爱情,并对奥菲利娅的爱情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这样的爱情观也摧残着他的世界观,哈姆雷特开始变得只有复仇和历史责任,没有了爱的人生同时也导致了悲剧的命运的结局。(三)社会环境因素在整个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莎士比亚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步入现代的一个过渡。人文主义开始兴起,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开始具有普世意义;另一方面,封建落后思想却依然顽固,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桎梏远未消失。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封建王公子弟,虽然接受了一些新鲜的思想,但封建落后的思想对他仍如影随形。哈姆雷特性格中的矛盾,其实是这两种思想的尖锐碰撞。于是,在文艺复兴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神学体系已不能维持住自己的地位,而新思想尚不能完满地解释这个时代。观察与思考、怀疑与探索的并存成为这个时代的又一特征。他对母亲的遭遇既同情有愤怒,他对于鬼神既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又有着难以排遣的怀疑,他对结束仇人的生命既充满渴望又充满忧郁,他对于生命,有着赞美但更多的是鞭挞。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雷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克劳狄斯是个十恶不赦的魔鬼,王后的堕落也是由于无法克制的情欲。奥菲莉娅也不例外,他认为:“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使一个中年妇人(王后)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青春在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当无法遏止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社会现实的残酷变异和个人理想的毁灭,恶劣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哈姆雷特悲剧的性格,同时这也是整个社会的显示反映,这一切都为这个悲剧做足了铺垫,人性的摧残,从快乐到悲伤,从悲伤到悲哀,从悲哀到悲剧,以此结尾,阐释的不仅仅是哈姆雷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摧残与悲剧,这就是莎士比亚的目的。三、悲剧意义人生的本质就是一场悲剧,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总是相依存而存在的。有正义就有邪恶,而正义无法时刻防范邪恶的算计,克劳狄斯的存在是必然的。奸人作恶,好人被害已成既成事实。命运让一个青年学者来收拾残局,并赋予他以复仇的重任,这本身就是悲剧性的。首先执行这项任务不是他可以主动选择的,这项任务强制性地落在他的肩上,他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他无法使时光倒流,即使除掉奸人,也无法使好人复生。而除掉奸人的过程势必会让更多无辜的人卷入,成为他的陪葬。即使这个结局注定是悲剧性的,这项任务也必须完成。悲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可避免,也不可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复仇的意义不在于哈姆雷特最终杀死了克劳狄斯的大快人心,而是这一过程带给人们对于人生、理想和爱情的思索。现实是平淡的、冷峻的;理想是美好的,也是虚幻的。可是人们却无法停止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悲剧性的人生里,人们像哈姆雷特一样,为一个遥不可及甚至虚无的理想思索、奋斗、付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哈姆雷特是当时代的典型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坚待社会改造和进步的英雄人物。他以人文主义理想和原则为精神文柱、批判武器,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揭示着资本主义的阴暗面。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表达了世界悲哀的人” ,他这一形象赋有深切的典型意义。人们不仅从王子的战斗中领会了人文主义者的革命精神,还从王子的忧愤中听到了时代的脉搏,看到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哈姆雷特他更是资产阶级文学史上表现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杰出的艺术典型。他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他改造世界的斗争虽然失败,但伟大的事业却还在继续着。他的悲剧将永远激发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力图改造世界。他的孤军战斗的特殊方式,也会启迪人们吸取教训。这一形象对后世三百多年来资产阶级作家塑造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人物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衰落,文学中的个人反抗的悲剧,逐渐减弱其社会意义。但是,哈姆莱特这个典型形象,还有巨大的社会认识价值和美感教育作用。参考文献:[1]《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莎士比亚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王建华,时代文学2010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