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少年维特的烦恼》
加入VIP免费下载

《哈姆雷特》与《少年维特的烦恼》

ID:801577

大小:5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院系: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姓名:巩悦学号:1116104012课程:外国文学(一)任课教师:王鹏副教授 《哈姆雷特》与《少年维特的烦恼》摘要:《哈姆雷特》是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则是由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歌德所创作的。这两部作品前者是戏剧,后者是书信体小说。这两部作品虽不是出自同一时期,但是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而这两部作品中所讲述的尽管不是相同的故事,塑造的主人公却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也都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对他们所产生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影响。关键字:社会背景理想爱情人文主义悲剧影响《哈姆雷特》与《少年维特的烦恼》是西方文学史上不可跨越的课题。前者是莎士比亚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代表着莎士比亚创作的转型,名列四大悲剧之首。作者围绕爱情、亲情、友情,塑造了众多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幅幅恢弘而细腻的戏剧场面[1]。后者是歌德青年时期的一部书信体小说,这部小说曾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2]。两部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物,对各自的时代都产生过非同一般的影响。一、不同的背景,相似的结局《哈姆雷特》是一部复仇剧。描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其父亲报仇的故事。丹麦国王被自己的兄弟克劳迪斯所杀,并娶王后为妻。回国奔丧的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感到非常疑惑,并且对自己的母亲急忙改嫁非常不满。后来,国王的鬼魂找到哈姆雷特,告诉了他自己的真正死因。哈姆雷特决定为父亲报仇。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遭到了朋友和情人的背叛,最终完成复仇的使命,而他自己也在这场复仇中死去。故事发生在17世纪初,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晚期,资产阶级已经产生并得到发展,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仍然受到限制。而剧中哈姆雷特在德国的威登堡读书,而这里是马丁·路德新教改革的大本营,因此他具有“新人”、“自由思想者”的某些特点[3]。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哈姆雷特的先进思想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和理解。他的崇高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的地方。再加上国家和自己的种种变故,也就造成了最终的悲剧。作者莎士比亚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时的英国也正在经历着民族扩张、商业发展、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而戏剧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4]。对于莎士比亚,歌德曾这么说:“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从他的剧本中我们可以学活动的人类的思想感情,”“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描写的竭尽无余。”《哈姆雷特》便是最好的体现。在莎士比亚之后,歌德创作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以主人公维特的独白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是一部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小说,作者歌德在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曾爱上一个叫夏绿蒂的女孩,而当时这个女孩已经订婚。歌德悲伤不已,不久又听到自己的朋友耶路撒冷因爱上朋友之妻而自杀,之后便一气呵成写成《少年维特的烦恼》。所以第一篇中的维特便是歌德本人。歌德说:“我想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5]。 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展开,维特向我们讲述了他对绿蒂的深切真挚的爱,以及在现实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对现实的不满。因为这种种,最终只能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当时正是德国“狂飙运动”时期,许多青年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和鼓动,开始反抗封建专制制度,他们主张个性解放,呼吁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卢梭提倡的“重返自然”相呼应。维特正是狂飙运动下的一个新青年,他思想进步,却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深受打击之后,在事业上又受挫折。双重失败让他不得不以死来获得解放。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维特除了死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解脱的办法。歌德曾说过:“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我想,《少年维特的烦恼》便是歌德给这世界创造的价值吧!二、不同的人物相同的悲剧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维特,都是他们各自时代的佼佼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想,都渴望美好而真挚的爱情,但是都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去实现理想,无法得到想要的爱情。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身为丹麦王国养尊处优的王子,社会上贤能的大学生,哈姆雷特本来应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顺其自然地继承父亲的王位,之后他就可以人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这些都随着复仇而覆灭了。与哈姆雷特相比,维特或许会显得平凡许多,但是平凡的他却也有着与哈姆雷特媲美的才能,也曾触动了那个时代的人。维特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收到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是一个同样优秀的青年。靠着父亲分遗产与自己本身的才能,维特也可以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可是事实却告诉我们,一个有理想有思想的人不会平庸的度过自己的一生,维特便是如此。哈姆雷特的父亲被杀害,为了给父亲报仇,为了心中的正义,他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快乐。在文艺复兴时期,主张突破封建思想的人文主义影响了很多人,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争取幸福的思想在很多年轻人的心里都开始萌芽。哈姆雷特便是其中之一,在马丁路德新教大本营读书的他深深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洗礼。回国以后,看到一切都变了,他愤然发出“时代整个脱节了”[6]的呼喊,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处于时代中心的人物形象。他思想进步,渴望变革,渴望一个更加自由的世界;他热爱人民,渴望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的社会。如果他能够继承王位,这些渴望很可能就会成为现实了,可是,在那里-丹麦,被哈姆雷特称为监狱的地方,倒成了禁锢这些渴望的监狱。“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7]”这段话深刻地体现了哈姆雷特对于人的问题的思考,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出这位丹麦王子的对未来的理想。维特的经历读起来似乎比哈姆雷特要好很多,他有朋友,他可以享受自然美好的景色,他没有要复仇的重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幸福的。对于当时的社会,维特也有自己的不满。他不喜欢自己沉闷无意义的工作,不满于贵族的傲慢,不满于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一切应该也是最初离开家乡去一个寂静的小山村的原因,只有在诗意的环境中,维特才能感到一些舒畅吧!在公使馆做秘书的日子对于维特来说是无比煎熬的,对绿蒂的思念之情,对官僚气十足的上司的厌恶,都在折磨着维特。幸运的是他在城市里认识了冯C伯爵,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维特遇上了在伯爵家中聚会的贵族,他们的傲慢和无礼是维特再次认识到自己的卑微,他最终还是辞了职。维特在故事中说:“ 最最惹我恼火的是讨厌的社会地位,虽然我也像任何人一样,明知等级差别很有必要,它也给了我很多好处,但它不应挡住我的去路,妨碍我享受人世间一星半点的快乐和幸福的瞬间。[8]”这句话中透出维特对等级差别的痛恨,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在维特的年纪,正是渴望自由的时候,可是森严的社会制度禁锢了他的自由。他不得不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他的想给这个世界创造价值的理想得不到实现,这是导致维特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爱情方面,哈姆雷特所喜欢的奥菲利亚背叛了他,而成了克劳迪斯的利用工具。又因为自己的母亲背叛了父亲而匆忙嫁给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更让哈姆雷特感到绝望,他不得不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透着他对爱情的悲伤与绝望。善于分析问题的哈姆雷特甚至还由此看出了人性的污浊[9]。另一个时代里,维特为了排解内心的苦恼来到了一个山村,在那个美丽的地方认识了如大自然一样清新美丽的绿蒂,是绿蒂是维特又重新有了希望,可是无奈绿蒂已经订婚,未婚夫是一个博学善良的阿尔贝特。这就使维特陷入了无尽的伤悲之中。当他由于对工作的不满而回到这个小山村时,一切都变了,绿蒂已经成为阿尔贝特的妻子,这对于维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事业与爱情上的烦恼无法排解,维特最终选择拿起阿尔贝特的枪指向了自己的头颅。尽管不是处于同一时代,莎士比亚和歌德所创作出的人物却也有很多的相似点。哈姆雷特和维特都是出于社会思潮大转变的时期,渴望自由,提倡个性解放。对于事业和爱情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构想,但是由于社会背景的影响,也由于自己性格的弱点而失败。哈姆雷特骨子里仍然有封建思想的影响[10],在克劳迪斯祷告的时候,哈姆雷塔本来有机会杀掉他,却因为这样不能使其受到惩罚而放弃。这也体现出哈姆雷特做事时的优柔寡断和保守。在复仇的过程中,又由于自己孤军奋战,致使最后虽复仇成功,自己也失去了性命。对于维特,他恨透了等级制度,却又说“明知等级差别很有必要”,也体现了他的保守的一面。他渴望爱情却又从来没有去争取,除了给一个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威廉写信,他没有办法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同样也是孤独的。这些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懦弱,犹豫不决。这样的弱点,使两个进步青年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生命。这两部作品都是在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里产生,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时代。它们各自的影响也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毕竟是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学习了解那段历史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相信作品主人公的种种品质也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参考文献:[1]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歌德[著].侯浚吉[译].《少年维特的烦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爱克曼[著].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莎士比亚[著].卞之琳[译].《哈姆雷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莎士比亚[著].卞之琳[译].《哈姆雷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8]歌德[著].侯浚吉[译].《少年维特的烦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何湘君.《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学术月刊,2006(6).[10]何湘君.《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学术月刊,2006(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