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简析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 引论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的简介 在伊丽莎白时期,文学迅速发展起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而莎士比亚正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作家,爱默生高度评价道,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的唯一传记作者[1]。这句话充分证明了莎士比亚的文学造诣之深。 《哈姆莱持》处在英国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转折点,当时英国的政治乌烟瘴气,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劳动人民更是不堪忍受封建主义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剥削和压追,有一种穷则思变的倾同,但同时又感到忧郁仿徨。在这祥的社会背景思想背景下,莎士比亚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一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而其中所塑造的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最受人瞩目,这充分说明其中的文学价值所在。所以本文将进一步深刻地探讨哈姆雷特忧郁性格的前因后果。 哈姆雷特忧郁性格的前因后果
哈姆莱特是一位忧郁的王子。马克思曾经在评价拿破仑帝国时说,没有帝国的胜利就好比设想哈姆莱特不但少掉了丹麦王子的忧郁,连王子本身都少掉了。[2]由此可见,忧郁成了哈姆雷特的全部魅力所在。我们可以通过哈姆雷特关于他自己忧郁情绪的自述,再结合对这部剧的揣测研究,试着去发现哈姆雷特忧郁的源头及由此忧郁性格造成的后续影响。 一.追溯造成其忧郁性格的缘由 1.社会环境 哈姆雷特的忧郁同16世纪英国甚至欧洲人文主义的忧郁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看不到哈姆莱特的苦闷、忧郁,我们也就无法领会他的典型的人文主义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所作的加工,不仅使丹麦王子的忧郁心情大为减弱,而且把丹麦王子这个人都弄得看不到了[3],这说明了正是由于哈姆莱特的年轻单纯、高度的道德敏锐感和对理想的人与社会的热切向往,才使得他在发现黑暗的真相时,禁不住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哈姆莱特的这种绝望的心情,同当时社会环境的幽暗、悲伤、抑郁、彷徨是一致的,或者进一步也可以说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也就是莎士比亚本身哀伤、沉痛的化身。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4]莎士比亚第六十六首十四行诗的这两句结语是一种深刻矛盾的流露,他一方面厌恶丑恶的现实,另一方面对现实却又有所留恋向往。这同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样是充满矛盾的。 2.残酷的现实状况:亲情、爱情及友情的叛离
王子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期间得到本文由.L.收集整理父王驾崩的噩耗,匆匆返回丹麦,为父王奔丧,流露出优伤情绪,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杀兄篡位娶嫂的丹麦奸王克劳狄斯却责怪王子的固执不变的哀伤,把它贬斥为逆天悖理的愚行,要求王子接受那些虽难以接受但必须接受的残酷现实,并且让哈姆雷特安于天命。哈姆雷特特别厌恶奸王克劳狄斯的这番指责,但最令他痛恨的是母后乔特鲁德背叛了先王,并且彻底倒同奸王克劳狄斯一边,这使他感到无比悲哀和愤满。 波洛涅斯认为王子的忧郁是因为他患上了单相思。波洛涅斯和雷欧提斯这一对父子按照当时盛行的道德标准来极力反对和阻止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爱情。奥菲利娅在父亲与兄长的极力阻挠和施压下放弃了他与王子之间的感情,这无疑会加重王子的痛苦与忧郁。在与奸王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哈姆莱特不但不能告诉奥菲利娅他是在装疯,而且在面对她时还不得不故意用疯子的语言和行动来对待、羞辱她,这更进一步增加了他内心的痛苦。
克劳狄斯对王子的突然发疯感到蹊跷,所以他想收买与王子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个朝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表面上他是出于好心要让他们二人陪伴王子,替他解解愁闷,实质上是要他们充当奸王的奸细。哈姆莱特的两位老同学的睑色显然显示出他们是奉命而来,因为这两人的脸色掩饰不了他们良心上的惭愧。哈姆莱特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场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他的两个老同学也变成封建势力的帮凶和工具,致使其人文主义的理想与抱负逐渐破灭,从而使得他处于极端痛苦与忧郁之中。 由此可见哈姆莱特在进行复仇斗争的同时,他的内心世界也在进行着巨大的斗争,面对着亲情、爱情、友情的叛离,痛苦与忧郁几乎吞噬了他。 二.忧郁性格导致的结果 1.延宕 哈姆莱特深受残酷现实的打击,他思虑过重,审慎过度,表现在行为也就自然的延宕起来。在他忧郁的时候,他对很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并不仅仅是为父亲报仇,而是要消灭一切害人虫。黑格尔说过,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后,哈姆莱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忧郁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去做。[5]黑格尔的话恰恰说明了延宕的意义所在。
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决和拖延迟缓是合情合理的,是完全符合他的思想和性格的。例如,哈姆雷特曾见到克劳狄斯跪在地上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他想这虽是一个报仇的好机会,但如果此时一剑刺死奸王则会将其灵魂送上天堂,这是哈姆雷特极不愿看到的,并且他也不愿意在世上留下因争权夺利而谋杀的恶名。于是他放弃了这个复仇的机会,他一心想着要在要在克劳狄斯进行犯罪时进行报仇,这样才能使其灵魂完全坠入地狱。因为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当时信仰宗教的人确实相信天堂地狱、善恶报应之说。哈姆莱特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符合他的性格。 2.反抗 哈姆莱特虽然深受现实的沉重打击,但他决非在忧郁中沉默,而是在忧郁中渐渐反抗。装疯是他在忧郁之后的第一步行动。他可借疯言疯话揭露丑恶的现实。下面是哈姆莱特的一段疯话:谁甘心忍受人世的鞭鞑和嘲弄,忍受压迫者的虐待,傲慢者的凌辱,忍受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暴,做埋头苦干的天才,把作威作福的小人一脚踢出去哈姆莱特在忧郁中认识到:在充满恐惧、互相猜疑、敌视的宫廷内,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的不幸并非单单只是一个王子的不幸,而是千千万万普通老白姓所遭遇的苦难。哈姆莱特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重大。哈姆莱特虽然失败了,但他依然称得上是位伟大的英雄,是位带着忧郁面纱的英雄。他的反抗符合人民的愿望,社会意义极为深刻。 结论
《哈姆雷特》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精神面貌,本文对其中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剖析了蕴藏在其中的外在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内在的亲情、爱情、友情的叛离。并进一步阐明了由此形成的结果和意义,哈姆雷特并不只是在忧郁中延宕,同时他也在忧郁中反抗。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今后研究《哈姆雷特》这部悲剧,特别是对有关哈姆雷特的性格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