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持续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测量记录、采集数据、作出简单的图解。 2、分析和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3、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二、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测量、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随太阳位子的改变而改变的规律,得出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寻找规律)。 四、教学准备: 竿子、支架、粉笔、卷尺、记录单、直尺、方格图、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提出问题,确定要研究的问题——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探究活动:阳光下影子的观察(采集信息) ①、出示竿子,讨论如何来观察、测量阳光下竿子的影子。 ②、课件出示测量方法。使学生初步懂得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测量得既快又准确】 ③、到室外观察、测量,采集数据。 第一次测量:各小小组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记录单上。并且把你们小小组测得的数据马上报告给的组长,由组长作好统计。 记录表一:(实验小组组长用表) 记录表二:(实验小小组组员用表) 竿子的长度 (厘米) 开始时影子的 长度(厘米) ?分钟后影子的 长度(厘米) ?分钟后影子的 长度(厘米) 60 90 120 竿子的长度 (厘米) 开始时影子的 长度(厘米) ?分钟后影子的 长度(厘米) ?分钟后影子的 长度(厘米) 60~120 竿长(厘米) 影 长 0 (厘米) 方格纸:
3、对于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发现规律。 我们把表中的数据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的物体影子的特点。(老师示范画方格图。) ①、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把竿子的顶点和影子的末端用直线连接起来,再在小组里观察、比较图形,发现了什么? 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放在学生研讨中) 10分钟后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②、各组汇报、交流。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是不同的,我们 ③、小结:【记录表一、二结合起来分析】 三幅图形都是三角形,它们的样子相似,大小不同。 (课件演示三个图形重叠) 得出:太阳、竿子顶点、影子末端(太阳、物体、影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三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填好后即迅速回到教室) 4、运用前面初步发现的规律讨论、分析不同时间,同一物体的影子的特点。 各小组任选其中一根竿子,在不同时间里,它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组根据测量的数据自主分析、讨论和交流。) 六、归纳小结: 太阳、竿子的顶点、影子的顶点的连线始终在同一条直线上。 也就是说太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扩展:猜猜这棵大树有多高? 两个小时后,影子的长度会怎么变化? 你们觉得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