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西铁国际张建民第一、教材分析《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三的第四单元。教材编排上,本课承接着前两课对自然科学的介绍,从探索者的角度入手,侧重于“如何做”的教育。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章,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也弘扬了科学精神,也能启发学生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的贯彻《课程标准》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的理念和要求。第二、学情分析知识储备:①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简单科普文章的能力;②文中虽然涉及了没学过的物理学知识,但那些不是学习重点,而且文下注释也较详细,不会给文章理解带来太大的困难。能力储备:学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接受信息渠道多元、知识面广;但阅历尚浅,缺乏对事物本质深入的思考,因此对文中两件事表面下所蕴含的理性的东西理解较难的。第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对课标要求、教材、学情等的分析,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意;2.思考、探讨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二)重点、难点重点:从文本出发,探讨作者讲述的事情对他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所起的作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的要求。难点:理解童年两件事所体现的“教育历程”。探索事件中蕴含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第四、学法与教法(一)说学法依据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分析,本节课中,运用自主阅读探究法、质疑讨论法解决和落实文意、文章结构、事件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这些学法综合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和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在“两件事”的内涵探索上采用设疑激趣法和合作探究法,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出和落实教学重点;在理解作者的教育历程给读者的启示上采用讲授法和合作探究法,并通过比较法、引譬连类法拓展知识、加深理解,以期化解教学难点。第五、教学过程这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本着体现语文课而不是科学课的特点,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理解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升华认识。本课教学用时一个课时。共设计四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主要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激起兴趣2.学习文本,理解文意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分为三个小环节。(1)借助经验,大胆猜测主要目标:进行猜想,产生预期,引起兴趣(2)兴趣引领,学习研究主要目标:三读探究,深入挖掘、质疑讨论分析归纳:童年观看鲤鱼世界——七个“想”,兴趣、想象、联想、质疑。爱因斯坦的故事——兴趣引领,主动学习,动手实验(3)归纳总结,提升认识主要目标: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教育历程的本质——自主教育对人类发展进步的作用。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主要目标:学以致用,内化品质。内容设置:学生谈启示,想并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事,如何继续做感兴趣的事。作业布置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你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写出他的想法。第六、板书设计童年观看鲤鱼世界想象、联想、质疑兴趣爱因斯坦的故事主动学习、动手实验自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