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学校:****姓名:*****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5中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这类科普类文章,大多是普及科学知识,引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学习这类文章,既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作者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掌握的重点。通过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二、说目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对实用类文本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根据教材特色、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体知识。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三、说教法与学法5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以下几点教法:1.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2.设置情境法: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进而提高学生对实用类文本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4.拓展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异同。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的学法有:1.圈点勾画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合作探究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或小组内讨论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比较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演示。2.视频资料。播放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四、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生平。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收集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介绍。【教学环节】(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5
(由此引入课题,并交代文体,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对学习文章有极大的好处。)(二)、作者介绍: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点拨。(三)、整体感知课文:1.解题:提问: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家觉得哪个词是关键词?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篇,“建筑”、“中国”限制领域范围。(此问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明确: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结构风格。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完成。)3.提问:课文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作者有没有对中国建筑作一个鉴定,即何为中国建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两段)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4.提问:作者接下来共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同学们依次找出来。学生回答,教师明确。5.这九大特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学生自己归纳或小组内交流合作完成)明确:①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②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③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6.多媒体依次展示这九大特征,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印象。展示示例:(一)立体构成;(二)平面布局;(三)立柱、横梁;(四)斗拱的作用;(五)举折、举架的作用;(六)屋顶;(七)色彩;(八)装饰部件;(九)用材特点。7.学生思考,作者写这九大特征是随便写的吗?他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明确:逻辑顺序(师生共同回顾说明顺序)8.作者精要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又提出了什么内容?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四)、深度阅读,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合作完成,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明确)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2.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如: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巴黎的纪念柱和中国的华表;(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过道巡视,通过询问了解情况,及时给予点拨。5
通过这两道题的设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题技巧。)(五)、揣摩语言这篇文章除观点准确、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生动性、流畅性。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自觉地运用。)(六)、比较探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七)、拓展延伸观察校园中的建筑,如:南阁、校门、凉亭等,写一篇介绍这些建筑特点的小短文,200字左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八)、总结全文(九)、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五、说板书设计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附板书:5
个别建筑物:台基、房屋、屋顶中国建筑的特征总体局部主要次要概说——中国建筑自成体系九大特征个别建筑物:台基、房屋、屋顶平面布置:左右均齐对称结构装饰斗拱:减少剪力(最显著特征之一)举折、举架:多层;上短;逐高屋顶:瓦面弯曲(最主要特征之一)朱红为主:颜色使用大胆构件外露:结构与装饰有色琉璃瓦:雕刻风格、手法——“文法”、“词汇”空间木材结构:主要结构方法“可译性”问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