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说木叶我夯基 我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大放厥词(jué)    灼灼(zhuó)    戍守(xù)B.桅杆(chuì)亭皋(ɡāo)疏朗(shū)C.扈从(hù)捣衣(dǎo)嘉树(jiā)D.翩翩(piān)寒砧(zhēn)褐色(huó)解析:A项,“戍”应读“shù”;B项,“桅”应读“wéi”;D项,“褐”应读“hè”。答案:C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饱满    褐色    干躁    思维B.概念桅杆门栓来历C.疏郎漂泊迢远绵密D.浓阴飘零辨论缠绵解析:A项,躁—燥;C项,郎—朗;D项,辨—辩。答案:B3.下列加点字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袅袅秋风:形容秋风细软柔弱。 ②萧萧落叶:形容树叶纷纷下落的样子。 ③翩翩飞舞:形容轻快飞动的样子。 ④冉冉上升:远远的。 ⑤万应锭:万能药。 ⑥迢远:形容遥远。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解析:①袅袅:形容秋风轻轻吹拂。④冉冉:慢慢。答案:B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B.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样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C.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D.而事实又正是这样,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奥秘,此后的诗人们也再不肯轻易把它就放过。解析:D项,“就”移至“再”前。答案:D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_____不同起来。A.传诵 启示 精练 显著B.传诵 启发 洗练 显然C.传颂 启示 洗练 显然D.传颂 启发 精练 显著解析:辨析同义词。答案:B6.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毛病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又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B.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C.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因一句脏话引起的赔偿案,大家都为这一家人为老不尊、为幼不敬的行为所不齿。D.当时的苏联,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创伤尚未完全恢复。解析:A项的语序不合逻辑;C项后半句改为“这一家人……行为为大家所不齿”;D把“恢复”改为“医治好”。答案:B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不同,也正在此①。“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②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7.文段中两个加点的“此”用法是否相同?它们的含义是什么?8.文中“死心眼的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危险”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9.本段举杜甫的诗句为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本段文字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结合起来,突出一个中心,这就是_______________。11.这一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这从______________句可以看出来。(一)7.不同。①代指“木”。②指树叶和落叶概念相同而意义差别大。8.没有创造性,不理解落木即落叶的人 不理解落木、落叶而误解诗的本意9.诗歌语言不能单凭借概念,落木与落叶有区别,“木”确有可探索之处10.讲道理 举例子 “木”在古诗中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有一番不一般的来历11.过渡,开启下文,由现象概述过渡到对特征的分析 最后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漫步在诗的郊野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的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要的一道“工序”(对于别的文体,这不是必需的,因为它们通过详尽的文字尽可以把内容讲清楚)。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下面是臧克家的《老马》诗中的句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的坚韧的毅力的赞美。由于诗歌极精练,我们在欣赏时,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意,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国之君的愁,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惆、失落情怀的愁。12.作者说:“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要的一道‘工序’。”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道“工序”的过程。13.作者认为诗歌欣赏中“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试对“稳定性”和“随意性”作简明阐释。14.第三段作者举李后主的词句,所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15.作者认为诗歌欣赏是读者的“重新创造”,纵观全文,概述这种“重新创造”的特点。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关键在于读懂字句,理解诗句的含意。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既表现了“老马”坚韧的毅力,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前一句实写,后一句虚写,所以作者说是“情寄东篱之外”。D.《枫桥夜泊》以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出江天秋色,引人入胜,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E.古往今来,多少人吟诵“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愁”的具体内涵却不尽相同。参考答案:12提示:联系创作背景,放开想象,其中诗歌本身的内容和读者生活的积累两个基点是关键。13.(1)同一诗句在不同欣赏者中引发的情思大致相同。(2)不同欣赏者对同一诗句引发的具体联想又不尽相同。14.重新创造。15.要借助想象,不同经历有不同的再创造,主观世界与诗的客观世界相融。16.解析:A项,“关键”错;C项,“实”“虚”之说错;D项,“离愁别绪”的共鸣。答案:BE二、语言运用17.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提供的“成绩单”,结合郭沫若一生中取得的成绩,选出能从观念上揭示这则材料意义的一项(  )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里完整保存着两张成绩报告单。其一,郭沫若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生二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 算术100 经学96 几何85 国文55 植物78 英语98 生理98 历史87 国画35 地理92 体操85另一张成绩单,郭沫若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成绩是:试验80 品行73 作文90 习字69 英语98 地理75 代数92 几何97 植物80 国画67 体操60A.名人亦有尴尬的时候。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B.学子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是画不上等号的。C.时代的骄子,年轻时未必就有骄人的学习成绩单。D.卓越的人才不一定就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时代。17.解析:从两份成绩单上可以看出,郭沫若的数学成绩在诸科中一直是最好的;而国文成绩,特别是中学二年级时,是比较糟糕的,再看他以后取得的成就,并由此选择选项。答案:B我创新 我超越18.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诗歌中“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你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出它所表现的感情吗?除了比较它表达的比较固定的这些情感,它还能表现哪些情感呢?18.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