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长安区第八中学 田礼轩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感受“木叶“这一意象,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知识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难点:理解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教学方法:1、分析归纳法;2、举一反三法;3、引导启发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林庚《青与绿》文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情境教师吟诵打油诗导入课文:冬来春近雪花洁,教书育人情切切。座中皆为佼佼者,师生共同说“木叶”。 学习目标展示:1、提取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2、感受“木叶”这一意象;3、理解由“木叶”而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6
二、授新 1、走近文本 (1)自主学习:a.学生画出文本中所举诗歌的例句; b.分析、归纳例句所阐发的观点及思想; (2)合作讨论a.回顾全文,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语句,理清全文思路,学生拟出全文纲要; b.筛选信息,完成下面表格 意象特征联想情感木 叶树 叶(3)学习小结 2、应用拓展(1)学生阅读林庚《青与绿》,探讨: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呢?青与绿 林庚 6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6
。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2)古诗中还有很多意象,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有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举例分析。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三、小结学习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们懂得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钱钟书先生幽默地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来,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各类文学。”四、作业概括归纳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教学反思本课践行了“先学后用,学用并举”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以6
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的始终。课堂思路清晰、逻辑合理、结构完整,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重、难点设置符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学习现状。金人元好问有诗云:鸳鸯绣罢任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而本节课我让学生由现象入手,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掌握方法。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会了他们一种阅读的方法。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义,理解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在能力上,学生掌握了阅读文艺评论、随笔的方法,并认识了社科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应用拓展,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但由于学生文化积淀不够丰富,缺乏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甚浓厚,积极性主观性发挥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在段落层次的分析归纳能力上有所进步,夯实阅读基础。总之,“先学后用,学用并举”的教学模式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学习,能有效体改课堂效率,践行“授之以渔”、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