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之误说-论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说“木叶”》之误说-论文

ID:804288

大小:164.2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38·《教学与管理》2014年2月1日高中语文《说“木叶"》之误说王卯根郭丽君(1.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2.山西太原清徐县集义乡联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选人著名学者、个艺术特征。第一,“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诗人林庚的《说“木叶”》,该文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因素”;第二,“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示性特点,论及“木叶”如何发展到“落木”的问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21。然而,分析诗歌其中有关诗歌艺术形象的鉴赏不乏精辟之处,但作的艺术形象,应该建立在对作品语言运用的精准把为“‘咬文嚼字’的范例”,对于所举诗歌语言材料的握基础之上。其实这里首先触及到的是诗歌用典中某些分析和表述非但没有表现出“一字不肯放松的的炼字问题,即如何通过对旧典语词的调整加工来谨严”川,反而颇有曲解之嫌,无益于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新的意境,给人以似曾相识而又耳目一新的感欣赏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近期笔者忝列本省中学觉,正像唐李善《文选注》开篇所谓“文虽出彼,而意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评委,聆听了两位语文教师讲授微殊”。例如清陈仅《竹林答问》:“‘落木’、‘落叶’一这篇课文,有感于此,姑举一二加以商榷。也,而‘木’字雄,阔大之景用之;‘叶’字细,幽悄之林文赏析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景用之。”不尽长江滚滚来”说:再深入一步,便涉及到修辞手段和词义的关系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问题。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以大名代小名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例”下云:“古人之文,有举大名以代小名者,后人读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之而不能解,每每失其义矣。”所谓“以大名代小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名”,相当于修辞学借代辞格中的“用全体代部分”,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如《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用也。”其中的“人”并非指秦国所有的人,而专指秦“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国人中一部分有见识者。倘若顺着这一路径走下此处要说明的这个“道理”,无非是“木”字的两去,“木叶”发展为“落木”的道理自然迎刃而解。遗的思路,每位教师提出个人见解,并进行充分讨论磨课等教研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在研究,最终设计出整个备课组的预案,然后教师在二次研讨中,要注重对某一环节的重点审视,提出预案的指导下组织各自的课堂教学。突破性建议,形成有价值的教学反思。4.透视课堂,形成集备反思在以云平台为依托的集体备课中,老师们参与在云平台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倡导教师个性化网络集体备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养成了上网浏览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不是为了建立统一的教案,博客、回复留言的习惯,不仅提高了广大教师运用集体备课主要指对设计过程、难点透视、问题解决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校内形成了一种人人参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不拘泥于岗十的完全相同。要与集体备课、人人享受集体备课的教研氛围,为教求教师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灵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学校的活选择,提倡进行整合与块状设计,体现个『生特色。均衡发展。在集体备课落实于课堂之后,要适时开展二次研讨,主要对课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如【见习编辑郑雪凌】 王卵根郭丽君:高中语文《说“木叶”》之误说·39·憾的是,作者却误人歧途,将杜诗用“木”借代“木惊鸿屡断行”;《自古圣帝名贤赞二十七首·黄帝见叶”的修辞手法归结于“省掉”。就林文的字面意义广成子》“疏云即雨,落木先秋”。杜诗中除《登高》之而言,所谓“省掉”,相当于现代语法学中所讲的句外,“落木”又见于《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二“塞门法成分省略。也就是说,“落木萧萧下”说全了应该风落木,客舍雨连山”,以及《客亭》“秋窗犹曙色,落是“落木(叶)萧萧下”,但受到诗句音节的限制,诗木更高风”,《南极》“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云”。笔人把“木叶”的“叶”字“省掉”了。原本属于修辞现者检索古代诗文,仅《全唐诗》就出现“木落”125例,象,却用句法眼光来考量,自然难以揭示此诗化用“落木”31例。典故的精妙所在。“落木”和“木落”一样,均属以全体代局部的借林文在讨论诗歌语言的形象思维特点时说:代用法,分别表示落叶或叶落。这主要是由以下两“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其一,它们共同的典源是“木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叶”,而“叶”是“木叶”的中心成分,在用典中被“省就由此可见。”然而下面的一段评说恰恰脱离了诗掉”的不可能是中心成分。诗人们唯典是用,除了含歌语言的艺术特点,“单凭概念”来探讨“落木”表示蓄地表示与秋风秋色有关的意境之外,似乎不需要“落叶”的来历:“暗示”什么。其二,“木”无论在“木落”中充当主语,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抑或在“落木”中充当宾语,始终代表着本义“树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木”。基于“树木”与“树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特定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语境条件限制下,“木落”和“落木”之“木”只能联想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到“树叶”,而不应该是“木头”。木头上断然不会长这里不仅将“落木”之“木”所承载的本义(树出树叶,我们的诗人杜甫毋须冒“死心眼的人会误木)误解作引申义(木头),并且以今律古,从而使以为是木头白天而降”的危险。《汉语大字典》和《汉“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失去语言上的理据支撑,更重语大词典》“木”字条义项下均列“树叶”一项,并以要的是选错了“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的切人点。上述左思、庾信、杜甫等人的诗赋作为书证,正是遵文学作品用典的翻新,以及词义的派生,往往循着上述原理。要借助于某种具体的修辞手段。事实上,在“落木”用“木落”借代叶落,或以“落木”借代落叶,起之前,早已出现“木”以全体借代局部的用法。例如初也许是诗人妙手偶得,后人竞相沿袭效仿,久而《文选·晋左思(蜀都赋)》:“晨凫旦至,候雁衔芦。木久之,“木”便产生了“树叶”的意义。由此可见,追求落南翔,冰泮北徂。”李善注引刘逵日:“木落者,叶用典形式的创新和借代义的运用,便是杜诗采用落也。”不难看出,释语中的“叶”字恰同被释语中的“落木”而舍弃“落叶”的“道理”;从“木叶”发展到“木”字相对应,也就是说,“木落”之“木”借代树叶。“落木”,其中的关键在于“木”字由本义“树木”借代“木”之所以能借代树叶,是以其本义“树木”为基引申出“树叶”之义,它属于实实在在的概念,而并础,而树叶属于树木的组成部分。李善注同时指出,非“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木落”的典源为《淮南子》“木叶落而长年悲”。其注释[1]以上两处引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教师教学用书}74实,“木落”一语真正的典源依然应当追溯到屈原页“单元说明”。《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扬波,[2】以上两处引自林庚《说“木叶”》,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落叶纷纷,恰是清秋气象。类似的用例又如晋张载册46—47页。《七哀诗》:“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阳鸟收和响,[3]据仇兆鳌《杜诗详注·秦州杂诗二十首》第十二首所引。寒蝉无余音。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俨然一派[41引自林庚《说“木叶”》,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47页悲秋情景。宋范唏文《对床夜语》卷一评《七哀诗》:“‘白露中夜结,木落’,慨伙气之可悲也。”参考文献⋯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再来看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其中“落木”的[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79.意境固然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而来,但[3]李睿也说“木叶”.北京:语文建设,2008(4).它的直接来源则为刘宋时颜延之的诗句“侧闻风落木”[31。继而才见于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从驾观讲武》“骇猿时落木,【责任编辑关燕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