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是在谈“木叶”还是在谈“诗歌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说“木叶”》是在谈“木叶”还是在谈“诗歌

ID:804318

大小: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木叶”》是在谈“木叶”还是在谈“诗歌论文导读::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教参上的观点是认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本文的主旨。关键词:《说木叶》,木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在谈木叶还是在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教参在问题探究部分设定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在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教参上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显然,教参上的观点是认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本文的主旨,木叶只是论题,在这里说木叶只是为了用来证明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但笔者却对此持完全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本文的主旨就是在探讨我国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一特定意象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首先,从行文思路来看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本文主要是在说木叶。先以木叶在古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的事实指出:木叶是诗人们笔下所钟爱的形象。接下来又以大量的诗句说明木叶不等于它的字面意义树叶,因为在古代诗歌中树叶这一单纯的意义往往用叶来指代,而木叶中的木却不可以省略。古代的诗人们不但钟爱木叶,而且还由此发展出了相关的另一意象落木。认为,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上。接下来诗人分析了木字在诗歌中出现的场合秋风叶落的季节,并就此得出了木字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再接下来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说明了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木暗示着木头木料木板,更多地让人想起树干。最后,由木的暗示性得出了它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最后一段,仍旧回到木叶上来: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由此看来,全文由木叶始,以木叶终,中间的论述以分析木的暗示性为主,目的在于说明木叶这一意象的独特艺术特征。  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只集中出现在文中的第五自然段: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毕业论文格式。  并且接下来仍旧回到了木的艺术特征的探讨上来,并没有就此大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显然,此处是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来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只是用来分析具体问题的理论依据,而不是相反。就像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提到的套板反应这一文艺理论一样,它只是用来说明滥用联想意义带来的流弊,而不是要说明套板反应这一文艺理论。   其次,如果本文的主旨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那么只用木叶这一个例证显然证据不够充分。因为木叶因木的暗示性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达效果,这并不能说明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如果要证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还需要引入其他大量的例子来进行说明论证,只有这样的论证才能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理论问题,理论问题的研究一般采取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但个别不是一个,而应以众多的个别为研究对象。林庚先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显然不会只用木叶这一个例子来说明整个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再次,教参中本问题的编者认为: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可笔者认为,文章是否能写得深入浅出,与的学养、文风有关,与文章的题目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即使以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题,也不一定就摆起架子大讲理论,而可以通过引入丰富的相关例证来进行说明,从而使文章变得深入浅出起来。其实,很多大家写的小书就是这种深入浅出的风格,如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等。就是本单元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也并没有因为题目的严肃而使得文章内容高深莫测起来。   最后,文章以说木叶为题,阐明木叶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何以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是有其必要性的。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有其产生的动因,有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表达效果,阐明与意象有关的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鉴赏诗歌,同时这也是诗歌研究者的责任。木叶虽只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众多意象中的一个,也有必要对其进行透彻的研究,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希望就教于方家。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