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课堂导学【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二、文学常识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XX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XX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享年97岁。三、整体感知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四、课内纵横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注:以下四句诗是: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身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可修编.
.-3.“‘木’在形象上的第三个艺术特征”一句中的“艺术特征”指什么?答4.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答:5.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一点鉴赏。(不多于100字)答:6.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答:阅读青与绿林 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X。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写于1983年立春(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1987年版)-.可修编.
.-高考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2.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华航电子XX,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3.填到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4.仿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仿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虽足不出户,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塞纳河畔与雨果散步,在皇村学校里同普希金畅谈,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学作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木叶》答案课堂导学三,1·“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可修编.
.-“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木”具有暗示性4.①暗示清秋气息 ②暗示诗人情感 ③暗示人物性格形象5.①“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②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6.古代诗歌中的木叶具有极其丰富的暗示性。高考1·答案:B解析:“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2·答案:C.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3.答案:B、解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4、答案:A纵横古今中外 漫游名山大川 领略异国风情 开阔我们的眼界 丰富我们的知识 完善我们的人格解析:该题是结合句式的理解进行仿写,在仿写中考查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仿照例子,选择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可修编.
.-高考考点直击: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A.考纲解读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B.命题特点C.知识梳理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鉴赏诗歌一般思路:意象——意境——情感诗歌的基础诗的画面诗的内涵诗歌形象:(一)诗歌形象主要包括:1.人物形象:(1)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鉴赏诗人自身形象,要准确地抓住其人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2)作者所描写的客观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2.自然景象或意象:意象: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二)意象的特殊内涵: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2.菊花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古来许多诗人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菊花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X,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5.莲 借以表达爱情。6.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7.杜鹃鸟 凄凉、哀伤的象征。-.可修编.
.-8.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9.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10.鸿雁 (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11.化碧 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12.尺素 作书信的代称。13.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14.双鲤 书信的代称。15.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16.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17.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18.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19.长亭 送别地的代名词。20.南浦 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21.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22.柳岸 送别的地方。23.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24.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25.鸡黍 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可修编.
.-26.落花 (1)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2)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3)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27.流水 (1)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2)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28.“捣衣”和“砧声” (1)“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2)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3)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29.船 (1)“自由”。(2)“漂泊”之感。30.青山 (1)故乡的象征。(2)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31.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3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3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3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35.莼羹鲈脍:借指思乡之情。36.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37.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38.连理枝、比翼鸟: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39.投笔:指弃文从武。40.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1.请缨:喻杀敌报国。(三)意象传统内涵的不确定性:咏柳诗而言,古人多以折柳表惜别,但有很多例子往往会打破我们的定式思维。比如:1.有的属于描绘柳的婆娑轻扬,讴歌迷人的春天的咏物诗;2.有的借飞舞的柳絮象征诗人自由无拘的性格:3.有的将随风飘舞的柳絮比作随风转舵的政客小人;4.有的以风中飞舞的“柳条”象征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可修编.
.-(四)题目类型: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五)分析方法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例:晋·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3.准确理解修饰词。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六)答题步骤:1.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强化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①空泠峡:在XXXX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XX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XX)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XX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修编.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过湖俞桂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1)“日暖风香正落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2)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苏庠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③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仲殊,宋代僧人。(1)“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可修编.
.-(2)词中“荷花”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诗歌鉴赏之语言【例题展示】阅读下面一道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分别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答案】“咽”、“冷”二字用的好。(1分)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2分)“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主旨)。(3分)【答题技巧归纳】答题分三步:1、找出妙用字,理解其本义。(入手点)[答案]“咽”、“冷”二字用的好。(1分)2、分析语境义(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翻译句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2分)如果用到手法(一般是修辞)还要答用了什么手法并解析手法。3、总结妙用字的作用或诗歌主旨。(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描绘了……的意境)(写出诗歌的意境、主旨)“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主旨)。(3分)【强化练习】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鹧鸪天王寂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生动,请指出来并加以分析。(2)有人说“久忘机”是这首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结合词的内容说明理由。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北斋雨后①文同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②。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可修编.
.-唤人扫壁开吴画③,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元知府时作。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②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③吴画: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1)有人认为,“雨后双禽来占竹”一句中的“占”字可改为“站”,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2)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简要分析。(4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书边事X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高考考点直击: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练习答案一.1.-.可修编.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二.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三、(1)(4分)阳光煦暖,和风播撒着花香,疏淡的梅花悄然飘落(2分),描绘了一幅和暖馨香的画面(2分)。(2)(4分)(点明手法2分,分析准确2分)①远近结合。前两句写近景,扣题交待过湖的时令,渲染香暖和悦的氛围;三、四句写远景,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色如同水墨画横在天地间,一只白鸥由远处飞来,增添了画面的诗意。远近结合,使画面层次分明,富有情趣。②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实,叙事写景,小舟离开岸边荡起波纹,日暖风香正是梅花飘落的时节;第三句诗人调动想象,远处的山色缥缈迷蒙,如同水墨画上的色调。虚实结合,调动读者用想象去补充山色、白鸥之外的画面空间,富有诗情画意。③动静结合。波纹荡开,梅花飘落,白鸥飞过,都有幽微的动感,行文灵动有趣;若隐若现的山色如同水墨画横在天地间的卷轴上,自有一番安静和谐之美。动静相宜,美不胜收。(答出其中的一种,且结合诗句分析到位即可;有其他说法,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1)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1分)。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2分)。五、(1)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行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2分)(2)“荷花”表现了词人清操脱俗的品格。(或清高自好、高雅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等亦可)。(2分)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2分)六、(1)瘦、肥。(1分)这两个字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山的线条因云散去而清晰柔和,水面因秋雨变得宽阔,极有趣味。(2分)(2)同意。“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已荡然无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2分)上片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下片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自甘恬淡的情趣。(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七.(1)不同意。(1分)“占”有占有、霸占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鸟雀跳跃竹枝的欢喜得意神态。(2分)若改为“站”字,就失去了欢快之态,变得索然无味。(1分)(2)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1分)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次写北斋雨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八.(8分)(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可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