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

ID:804571

大小:73.6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木叶”》备课素材《说"木叶”》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2、积累古诗词句;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二、说学生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三、说教法:整体把握一一重点研读一一拓展延伸一一课堂训练四、说教学过程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目的:枳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初步感知课文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喑示性理论。安排以下一些环节一一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然后,用哪句话“启下”? 明确:1、屈原以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古代诗人有一个现象: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3、尾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起到了启示下文的作用。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屮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彖,深入理解之。3、作者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目的是什么?(这三段的中心句?)4、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又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又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之。5、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明确以上问题:1、“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木”有暗示的颜色性,“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來了疏朗的清秋气息。这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3、屮心句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在概念〈词句〉之后,有言外之意。)4、“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Z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Z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一一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5、不好。纸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并贯穿全文,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b、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 的阐述。C、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三、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探讨文本中诗句一一本环节意在突破难点1、诗歌语言的喑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启发性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2、根据意象特征,分析其意象在文本诗句中的特点木:空阔黄色树:饱满绿色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一一空阔黄色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一一饱满绿色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一飘零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一一饱含水份,繁密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一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Z意木叶的形象: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小结: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味。四、拓展延伸概扌舌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王维《鸟鸣涧》2、館从今復白,月是故乡明。一杜甫《月夜忆舍弟》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柳永《雨霖铃》答案:1、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2、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3、表达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失意人生的写照,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五、作业分别找出文中关于树、叶、木叶、落木的诗句,并体会各句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附参考答案:木叶: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屈原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月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树:春、夏后皇嘉树,橘探服兮。桂树丛生兮山Z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叶:春、夏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月赋》谢庄《临江王节士歌》陆厥《渡河北王褒拟古》陶渊明《捣衣诗》柳悴《古意》沈全期《橘颂》屈原《招隐士》淮南小山《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野田黄雀行》曹植《满庭芳》周邦彦《折杨柳》萧纲《拟古》陶渊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曹植《喜外卢纶见宿》司空曙《青溪小姑歌》吴均《登高》杜甫《哀江南赋》庚信《答柳t军》吴均静夜四无邻,荒居IH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口暮风吹,叶落依枝。落木:深秋无边落木箫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秋月照层岭,寒风扫咼木。《说“木叶”》说课稿《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屮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屮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闱绕古诗屮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彖,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FI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來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在诸多文体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为什么?师:诗歌是诸多文体中最美的一种文体。她美在哪里呢?一一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说“木叶”》。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习,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习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範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緊。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屮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笫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探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讣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坏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第m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屮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 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彖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屮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一(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一一(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一一(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一一(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Z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5、后皇嘉树,橘彳来服兮。一一(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一一《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一一《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一一(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9、皎皎云I'可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一一(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屮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一(南朝)柳悻《捣衣诗》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一一(初唐)沈性期《古意》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白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一(唐)杜甫《登高》赏析:集屮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一一(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一一(南朝)吴均《答柳悻》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一一(三国)曹植《野□黄雀行》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1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一一(宋)周邦彦《满庭芳》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问。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一一(三国)曹植《美女篇》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晩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19、口暮风吹,叶落依枝。一一(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译文: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