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 ]A.勺 灼灼 大约 中药B.陇 拉拢 垄亩 玲珑C.遏 褐色 喝水 口渴D.萧 排箫 潇洒 绡丝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传诵 钟爱 需要B.留传 洗炼 精彩C.景况 概念 清园D.干躁 察觉 缠绵3.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诗人们________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________概念,也就由此可见。③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________,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A.好像 凭借 排除B.似乎 凭借 排斥C.似乎 凭藉 排斥D.好像 凭藉 排除4.下面一段话中,补出漏掉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诗人在什么地方才用“木”字呢①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②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③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5.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的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A.“这”前的句子是个复杂单句,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古代诗人们”。B.“中国古代诗歌”属兼语成分。C.“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是个插说成分。D.这个长句是个复句,“这”前是一层,后面是一层。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庄、庾信、吴均都是南北朝诗人。B.沈佺期、杜甫的诗中都用到过“木叶”这一概念。C.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他们从“木叶”这一意象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何翩翩”。D.“木叶”与“树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课内纵横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千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注](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
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深情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注:以下四句诗是: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身自有分,况是蔡家亲。7.“‘木’在形象上的第三个艺术特征”一句中的“艺术特征”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一点鉴赏。(不多于1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实践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①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②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英国姑娘。③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都是“低等感官”
,只有前者可以尝到美感而后者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许引起不快感。________。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的。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到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④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喝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肌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⑤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对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当时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摘自朱光潜《谈美》(略有删改)11.在第3段横线处补上一句恰当的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第5段中,作者用“提灯寻影,灯到影灭”一句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美感与快感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罗斯金认为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诱惑力,因而不如生活更美。B.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批驳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将感官分为“高”“低”二等的观点。C.作者认为某些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影响的学说,并不真正具有价值。D.不少美学研究者走上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弄不清楚美感与快感的分别。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C 6.B 7.“木”具有暗示性8.①暗示清秋气息 ②暗示诗人情感 ③暗示人物性格形象9.①“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
②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10.古代诗歌中的木叶具有极其丰富的暗示性。11.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12.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是凭反省。13.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1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