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说“木叶”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箫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节选自《说“木叶”》)1.在引用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诗句后举谢庄等三位诗人的诗为例,意在说明什么?2.按要求回答问题。(1)“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称之为‘叶’”一句的“大概”能否删除?为什么?(2)“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这句话的作用有哪些?3.作者说屈原“惊人的天才”的原因有哪些?4.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2. 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C.涓涓细流可将要吵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D.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B.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C.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B.“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开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D.“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1.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2.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钩:一“钩”月亮。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他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备选例子:①一“挂”瀑布;②一“叶”扁舟;③一“缕”笛声;④一“轮”明月。3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菊”“竹”“松”“草”等。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有关诗文,任选其中一个,说说这个意象的特点,写一段文字对此加以分析。不超过3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词语中,加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 无妨(fǎnɡ) 陇首(lǒnɡ)得鱼 忘筌(quán)C.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疏朗绵密 广为传诵 明月皎洁 克敌致胜B.熟能生巧 落叶萧萧 丰富多彩 千古留传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C.不假思索 一言难尽 一盖而论 枝繁叶茂D.蒙蒙细雨 浮想联翩 相去无几 无人问津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的形象。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 钟爱 奥秘B.启发 钟爱 奥妙C.启发 喜爱 奥秘D.启示 喜爱 奥妙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C.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清秋疏朗的气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暗示“木”的颜色属性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⑤“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的颜色还是比较接近的⑥这里带有“木”更为普遍的特性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10.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参考答案1.答案:1.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1)不能。“大概”表达的是推测的意思,即有一部分是这样的,表现了作者语言使用的严密性。说“木叶”(2)举例说明洗练并不是“叶”字独用的理由。进一步提出疑问: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多数用“木叶”,为什么“树叶”就无人过问呢?悬念更进一层。3.①从屈原开始,诗歌中出现了“木叶”这一形象。②“木叶”这一形象影响了后来的诗人,许多为人所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4.①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②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③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既深人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列举的《九歌》和谢庄的诗句的意思,即这些诗句的意思;二是这些内容与作者论述“木叶”之间的关系。2.(1)题,注重分析“大概”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古诗内容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同时也可能有例外,所以用“大概”更能表现文章的严密性等。(2)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句话是举例说明的;从结构上分析,引出下文对“木叶”的解说和论述。3.注意分析文章中这句话前后的内容,即作者说屈原是“天才”的具体原因,比如“木叶”是屈原最先说的,“木叶”对后来的诗人的影响等。4.注重从“说‘木叶’”作为题目的语言特点以及在文中的具体作用两个角度分析。比如题目为“说‘木叶’”,这就点明了文章的论题;从语言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特别简洁,可以从个别特征谈到一般特征等。2.答案:1.D;2.C;3.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D项范仲淹《苏暮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错.根据原文第4段可知,还有天、地、黄叶。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于文无据。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是表现情感的一发不可收。3.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将几个句子压缩成一个长单句,关键是要保持压缩后的句子只有一套主谓成分,原句子的其他部分要变成长单句的枝叶(定语、状语、补语)部分。4.答案:示例:①“挂”:一“挂”瀑布。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②“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漂荡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要答出运用量词的妙处,语言要简洁,尽量采用描述性语言。答案:6.答案:D解析:A项,“萧”读“xiāo”;B项,“妨”读“fánɡ”;C项,“泊”读“bó”。7.答案:D解析:A项,“克敌致胜”应为“克敌制胜”;B项,“千古留传”应为“千古流传”;C项,“一盖而论”应为“一概而论”。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启发,动词,①开导指点,使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②阐明;阐释。启示,动词,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名词,从启发中领悟的道理。都含有“开导,指引,使人受教育”的意思。它们的区别是“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理,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提高;另外,“启发”可与“性”“式”结合,构成“启发性”“启发式”。第一句中需要名词,应使用“启示”。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第二句中说“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形象”,可见程度深,应使用“钟爱”。奥秘着重指神秘的,不容易了解、认识的事物,多用于书面语;奥妙强调内容深,着重指微妙的内容和道理。9.答案:C解析: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应将两处下引号放到句号的后面;C项第二处的问号改用分号;“万应锭”应加引号;D项将冒号去掉,将后引号放到“(曹植《美女篇》)”的前面,并去掉“翩翩”后的句号。11.答案:C解析:本段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顏色属性,②为领起句,⑤①分别讨论“树”的颜色和“木”的颜色,①“至于‘木’呢”承接⑤,③是①的论据,⑥紧承③,④总结前文,引出横线后的文字内容。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2.答案:B解析:B项,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