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

ID:804789

大小:67.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木叶”》一、语基落实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  照浦(bǔ)   褒贬(bāo)B.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àn)C.涔阳(Chén)言筌(quán)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tiáo)翩翩(piān)思路解析:A项,“浦”应读“pǔ”;B项,“砧”应读“zhēn”;C项,“涔”应读“Cén”。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疏朗绵密 广为传诵 明月皎洁 克敌致胜B.熟能生巧 落叶萧萧 丰富多彩 千古留传C.不假思索 一言难尽 一盖而论 枝繁叶茂D.蒙蒙细雨 浮想联翩 相去无几 无人问津思路解析:A项,“克敌致胜”应为“克敌制胜”;B项,“千古留传”应为“千古流传”;C项,“一盖而论”应为“一概而论”。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 思路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根据“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可以确定(1)句选“启发”。“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2)句选“钟爱”。“奥秘”,名词,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奥妙”,形容词,(道理、内容)深奥微妙。根据句意,(3)句应选形容词“奥妙”。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B.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忠魂,国庆前夕,武汉各界人士近百人齐聚武汉抗战纪念园,举行抗战烈士公祭活动。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发生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难以见效,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思路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形成”前加“使之”。C项,“突然猝死”语意重复。D项,语序不当,“我国粮食……”与后面句子的主语不一致,应把“虽然”调到“我国粮食”的前面。答案:B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思路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后一个句子是“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可见前一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石头”,由此排除了A项和C项。D项用判断动词“是”进一步强调主语为“石头”,因此选D项。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6.根据上下文的有关内容,解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思路解析:本题实际是分析“木”字的意蕴。结合语境来看,选文第2段对此进行了集中阐述,因此,只要对第2段信息内容进行筛选和概括即可。参考答案:“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7.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作用?思路解析: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就本句来看,其位置在文章中间,所以考虑其是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木叶”和“落木”的不同,引出下文探究“木”字的来历。8.下列对“寒风扫高木”中“高木”与“高树多悲风”中的“高树”的差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木”描写的是落叶的境况,而“高树”并没有落叶的形象。B.“高树”能表达作者深厚的不平,且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C.“高木”是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它所表现的感情越来越淡。D.“高树”饱满而“高木”空阔,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思路解析:C项,原文中并没有说“高木”“所表现的感情越来越淡”,属于无中生有。答案:C9.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思路解析:B项,“落叶”在古诗中常见,只是一般的形象。答案:B(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王维的境界钱 穆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是说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便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李白、杜甫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出不去了;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作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李白、杜甫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红楼梦》作者,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的说法。故特举此三人。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着一字,又怎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噗噗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噗噗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有删改)10.下列关于文中论诗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诗千万不能学陆游的诗,他的诗十分俗气。B.学诗要学儒、释、道这一类的宗教诗或哲理诗。C.好的诗歌里应该有人,而不仅仅是景物的堆砌。D.好的诗歌应该在景物之中表现出人的情怀。思路解析:A项,“这种诗”“这样的诗”表明林黛玉仅就“重帘不卷留香久”这一联而言。B项,误解原文。C项,文中作者承认陆游那一联里也有人,却是个“俗人”,所以不好。答案:D11.对文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极富禅味的“无我、无住、无着”,让读者自己体会宗教的美。B.“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诗人的境界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诗中的景物去感悟和领略。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儒、释、道的哲理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诗歌表达出来。D.“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诗歌要写出活的动的景物,而不是把景物写得死而滞。 思路解析:A项,将概念的范围缩小了。C项,曲解了文中举例的目的。D项,未能理解“不着一字”的含义。答案:B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只写了很好的砚台,磨好了的墨,但没有写如何用。B.林黛玉列举王维、李白、杜甫来谈诗,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受了王渔洋诗佛、诗仙、诗圣说法的影响。C.“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之所以好,是因为诗中不仅有人,而且这个人对宇宙和生命还抱有一番看法。D.“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落”和“鸣”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而“雨中”又给生命罩上了些许凄凉。思路解析:A项,原因理解错误,这一联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无意境,无情趣,俗。答案:A三、表达交流13.请指出画线句子所涉及的成语及与之含义相近的成语,并用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成语①         含义相近的成语还有②         创作思想③                 思路解析:成语可由“东施”“西施”“效颦”得出,然后写出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根据词义扩展到创作思想。参考答案:①东施效颦 ②邯郸学步(或亦步亦趋等) ③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模仿只能遭人耻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