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
2谏逐客书李斯
3李斯其人一、李斯的人生哲学-------仓鼠理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困穷也。人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二、古诗人咏李斯诗:(胡曾)题李斯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4东门黄犬解释: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出处:《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5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6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7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3、分析学习文中使用的多种论证手法。
一、课文的时代背景此文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卿”(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秦王政元年(前246)时,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借机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都别有用心,应把他们赶跑,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9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0“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针对着秦王怎样的心理?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
文章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思想。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欢芬芳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荀子《非相》谈说这种本领要以严肃庄重的态度去对待,正直真诚的心去进行,要有顽强的耐心持续下去,用分析的方法使人明白,用比喻的方法诱导,要和颜悦色地把思想内容传达给对方,要重视、珍惜、坚信、崇尚自己所说的内容,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则你的谈话就一定会被人接受。
13拓展练习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且用上导引词“如果”“假如”“若”等。结合李斯的人生经历,自选角度,利用假设论证写一段文字。
14课堂练习: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辛弃疾一生力主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屡屡碰壁,使他“穷而后工”一代伟大的爱国词人。如果李白官至宰辅,享尽荣华,不用浪迹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经历国土沦丧,家园消亡的苦难,那么辛弃疾也只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普通词人而已。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15文本结构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逐客是错误的)2、史实论证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客卿有功于秦,不应逐客。同时使用了假设论证的模式。)3、现实事例类比论证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重物轻人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5、归纳论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逐客将危害秦国)4、理论论证利害对比,论证逐客之过。(纳客无敌天下,逐客资助敌国)
16本文采用了反复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采用了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为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运用排比句:气势连贯、文采斐然;运用对偶句:相间迭出,增强了句式的对称之美和节奏感。
谏逐客书我听说官员们在商量着要驱逐宾客,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当年秦穆公征招人才,从西方的戎招来了由余,从东方的宛那里找到了百里奚,从宋国接来了蹇叔,让丕豹和公孙支从晋国来到秦国。这五个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20个国家,终于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建议,移风易俗,老百姓(变得)乐于为国家服务,各诸侯国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国土面积扩大了上千里,秦国至今安定强大。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秦国,又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占领了汉中,收伏了南方的各少数民族,控制鄢和郢都,还向东占领了险要的成皋,获取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对秦国称臣,(张仪的)功业一直影响到现在。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的相国大权,将华阳君逐出了关外,增强了君主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贵族豪门的势力。逐渐吞灭诸侯各国,使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了宾客的力量。由此看来,宾客哪有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假如当初这四位国君拒不接受这些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宾客,这将使秦国既没有富强的事实,更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上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明月般的夜明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着用翠羽毛织成的凤形旗帜,架着灵鼍皮蒙的大鼓。这些宝贝,秦国一样都不出产,但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生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间发光的美玉就不会装饰在秦国的朝廷上;犀牛角和象牙雕刻的东西就不会成为(你喜欢)玩耍欣赏的东西;能歌善舞的赵、卫两国美女就不会挤满(秦国的)后宫;而那些趹踶骏马就不会挤满(秦国的)马棚;江南产的金锡器皿就不会让您使用;西蜀产的丹青也不会成为(秦国的)颜料色彩。凡用来装点后宫、站满堂下、让人心情愉快、耳目快活的东西,必须是出生在秦国才可以用,那么这些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镶着珍珠的耳环,东阿丝绸做的衣服,五彩刺绣做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打扮得时髦漂亮、艳丽动人的赵国女子就不会站在您的身旁了。那些敲着瓦盆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唱着叫着,让人听了非常痛快的,是地道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都不是我们秦国的音乐。现在放弃敲盆击罐的秦国音乐而接受《郑》《卫》这样的外国音乐,不听弹筝而听古老的《韶》《虞》乐曲,象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无非是眼前听了舒服、适合观赏,所以一切也就可以了。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以,不管是对是错,不是秦国出生的统统赶走。这样看来,您所重视的是美人、音乐、珍珠和宝玉,而对人却是非常轻视的。这不是统一天下、征服诸侯各国的办法啊。
我听说土地广了粮食多,国家大了人才多,军事强大了战士就勇敢。所以泰山因为不拒绝泥土才能变得那样雄伟高大;黄河大海不舍弃细水短流才变得那样深;君主不拒绝百姓才使他的思想品德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国内国外,只要你这里一年到头富足和平,鬼神都会跑来帮你。这就是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原因哪!如今却抛弃百姓让他们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而让他们去成就其他诸侯的事业,使天下的人才望西而却步,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拿武器借给强盗、拿粮食资助贼寇的行为啊。东西不出产于秦国却很值钱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却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也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少人民的力量而增强了仇敌的势力,自己国内空虚而国外还对我们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国家不出危险,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