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谏逐客书》说起从《谏逐客书》说起《谏逐客书》的故事广为人知:公元前246年,秦王受人挑唆准备驱逐六国留在秦国的客卿。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秦王看后被深深打动,不仅立即取消了逐客令,而且采纳建议广招人才,使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实现是“跨海内、制诸侯”的目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中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观点以及秦王“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做法,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启发人们,在人才工作中,只有突破地域、身份等狭隘的观念,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揽人才,才能实现“兴国安邦”、成就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今世界聚才、用才,应该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人才,也就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再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这些论述都要求我们党,要以广阔的视野吸纳天下人才,体现了一个大国大党大胸怀、大智慧的人才观。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回顾这五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从“天眼”、量子计算机、“墨子号”卫星、国产大飞机c919等科技领域研究的突破,到高铁、移动互联网支付、导航技术等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技术快速发展,无不是依靠一大批优秀人才的智慧与付出。而聚拢这些人才的则正是凭借着我们党大气度的人才观,即“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在现实工作中,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人才观狭隘,或者叫“地方保护主义”,只认本区域的、不认区域外的,甚至设置各种条件羁绊人才流动;有的“叶公好龙”,口口声声要揽才引才,但人才真来了,却不重视、重用,造成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光定大目标,口号喊得震天动地,但却不愿俯下身子,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切实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住房、孩子上学、融资等现实问题,导致人才留不住、作用发挥不出来。这些现象根子上还是人才观树立得不正确、不牢固,没有从思想观念上以广阔的胸襟和智慧吸纳人才。意识决定行动。因此,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容才的雅量,真心吸纳人才,真诚关心人才,才能聚集各类人才,使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2200多年前,秦国突破狭隘观念广揽天下英才,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今天,我们肩负着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重任。只要我们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筑充满活力的人才体制机制,吸引各方人才源源不断前来“投奔效力”,那么也必定能够把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