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特点及青蛙冬眠的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学习本课生字,认识一个部首:竹字头,理解新词。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句话。【教具准备】幻灯片、小动物图片、小黑板、竹叶实物。【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1.出示雪景图,配乐。问: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这幅图的意思给大家说一说。2.你们说下雪的景色美不美?(美)你们心里高兴吗?小动物心里也很高兴,它们欢蹦乱跳地跑出家门,来到雪地上,都张着嘴巴,好像在说:“下雪啦,下雪啦!”(指导朗读,读出惊喜兴奋的语气)今天,我们就学习第13课。板书课题:13.雪地里的小画家(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1、我会认2、我会读3、我会写三、我会认出示生字:画家小狗梅花月牙青蛙几步参加竹叶枫叶1、带拼音点读2、去掉拼音开火车读3、齐读四、我会读1、冬天真美啊!漫天飞舞的雪花飘落下来,不一会儿世界就变成了银白色。老师知道有的同学已经按奈不住喜悦的心情,想用自己的声音去感受冬天的美。请同学们同桌之间读课文,一个人读另一个人认真的听,如果他读的有错误,请你帮助他改正,如果你认为他读的好,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小画家指的是谁?它们都画了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等我们学完之后就明白了。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儿歌有几行?有几句话?用笔标出来。3、回答思考题。(共有8行,6句话)4、指名6人,一人读一句。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连贯。
五、细读课文(一)、齐读课文。问:雪地里来了谁?1.雪地里来了()、()、()和()。2.雪地里来了(),来了(),来了(),还来了()。3.()、()、()和()从雪地里走来了。(二)分析“个”与“群”1.雪地里来了这么多小动物,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哪一个?读第二句。(一群)2.雪地里来了一群什么?(小画家)冬天是个神奇的魔术师,它轻轻的飞舞着小棒,就变出了大片大片的雪花,不一会儿,地面上就积满了厚厚的一层雪,踩在脚底下软绵绵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象交响乐一样。(三)分析脚印。1.学生读第三句,回答问题。2.教师板书。小鸡小狗小鸭小马3.这些小动物都画了什么?4.学生说,老师贴图。(四)分析“不用……不用……”。1.它们是怎么画的呢?读第四句。“颜料”是指平时画画时用的颜色。“不用……不用……”,那它们用什么画?2.出示幻片—小鸡画竹叶图,问:①小鸡真的会画竹吗?②竹叶指的是什么?3.在竹叶旁贴小鸡图片。小鸡的脚印像什么?你们见过真的竹叶吗?(出示实物竹叶,比较竹叶与小鸡脚印的形状。)4.小鸡画的画儿这么像竹叶,所以称小鸡是什么?(指课题:小画家)它心里高兴不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第三、第四句。5.小狗、小鸭、小马画什么?是真的会画吗?这些画指的是什么?叫三个同学上前贴出小鸭、小狗、小马图片。贴片说: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再引导说: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6.它们画得这么好,所以也叫它们是——为什么叫它们“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什么它们画的不一样?7、他们画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你们觉得谁画的最美?()的脚印像()8.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玩得正开心,你看!叽叽叽,我是(),我的脚印像()。汪汪汪,我是(),我的脚印像()。嘎嘎嘎,我是(),我的脚印像()。咴咴咴,我是(),我的脚印像()。(五)分析“冬眠”。
1.小动物都夸自己画的画儿好,可是有个小动物却没有来,它是谁?2.你们知道冬天青蛙要干什么?冬眠某些动物,如蛙、龟、蛇等,在冬季寒冷、食物和水分缺乏的时候,卧在洞里不吃不动,等到第二年春天再恢复正常的活动,这就是冬眠。蛙类是冷血动物,它本身的温度能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外界温度很低时,它的新陈代谢作用十分缓慢,处于休眠昏死状态,所以虽然不吃不喝,也能够维持生命。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要冬眠?(六)指导背诵下雪啦,()!雪地里()。小鸡画(),小狗画(),小鸭画(),小马画()。不用()不用(),几步就成()。青蛙()?他在洞里()!六、展示学生的作品青蛙冬眠了,所以没来参加小动物们的画画展览,我们班的孩子却跃跃欲试,带来了自己的作品,现在请大家欣赏,并说一说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七、我会写1、观察“几”“用”,组词2、说笔顺3、说说写得时候要注意些什么?4、学生读笔顺,教师范写5、学生开始书写,教师巡查,并及时更正。八、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雪地里的小画家》,知道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个小画家的脚趾的不同特点及青蛙冬眠的习性。平时我们要注意多观察,这样才能知道更多知识。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儿童诗,它读来琅琅上口,颇受孩子们的喜欢。选择这节课,一是因为它比较短小,容易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因为以前听过这篇课文的公开课,依葫芦画瓢也是一种成长。在未上这一课之前,就有大半小朋友会读会背,其文意也通俗易懂,文字的疏通,对本班孩子来说,不是难事。所以,在备课时,我就把立足点放在正确熟练识字和有效朗读上。将教师定位于和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特体验,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谈话。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朗读,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开放的学习中来。具体道来,开始让学生自由谈话,引出课题,希望借此训练学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观看雪花纷飞的银色世界,视听结合使学生入情入境。自我感觉,这一步上得比较顺,学生的反应较快,兴趣较浓,比较顺利地引出课题。第二块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因大部分孩子的识字量都比较大,对本文又有了较长时间的熟悉,所以字词的识记难度不大,只有个别学生的字音读得不是很到位,需稍加点拨。记忆生字的方法,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只是感觉方法还不是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在训练如何运用多种方法记忆上下工夫。研读课文时运用课件,形象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的脚印像()说话,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思维语言想象方面的潜能。整堂课下来,发现学生读的还不够多,而且形式不够多样,孩子们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读,没有自己的理解。其实,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你喜欢那段话?自己来读读看。”这样学生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体会“青蛙为什么没参加?”时添加了“咦?”这个词,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读出疑问的语气,但是有些孩子因为我的过分强调而认为原文里也有这个字了,这是一个失误。最后一句“青蛙在洞里睡着了”没有引导学生读得轻缓有些,因为青蛙睡着了,我们不要吵醒它,从而引入“冬眠”的概念。另外,这堂课的练习过多,虽然是遵循着从易到难的梯度设计的,但是过多的练习让学生失去了品读课文的兴趣。因为练习的时间多了,最后一个环节的写字就没有跟上,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字的写法,就让学生动笔了。写字时只是强调了写字姿势的“三个一”,却没有认真的贯彻,有些孩子写着写着头就低下来了,习惯还没有养好。在整堂课中,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回答还是评价不够,有些只简单的一个“恩”,“好”字,鼓励性的语言太少,再加上课前对教案没能认真熟悉,上课时节奏较慢,所以对这节课,我自己觉得,学生的表现尚可,而我就还需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