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粤教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粤教版)2

ID:80629

大小:39.0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1、微型小说两篇 一、教学目的         1、鉴赏两篇微型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2、理解课文《等待散场》表达的内在情感,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3、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的1、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等待散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速读课文,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情节:看舞剧——遇到小伙子——看到小伙子的女友——我的心理活动。】 (三)赏析课文。      1、小说的内容。【小说写了剧场外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舍不得浪费一张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的等待散场,小说赞美他们纯洁的爱情。】      2、小说中“我”的作用。【小说没有直接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故事。在这里,“我”起线索的作用,以“我”的视角和心理活动联系场内外一对青年人的纯真爱情。】       3、体会场景选择的精心。【①第4段中写车多,突出了观看舞剧的人多,“默然”写出周围环境的静。②从全文看,作者有意安排故事发生在雨天,更能突出小伙子对女友的痴情——冒雨苦等,不忍离去。】       4、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及语言包含的情感。【第10自然段,“我把票递给他……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这一段中一“接”一“看”一“退”一“推”,反映了小伙子对女友的牵挂与关心。第12自然段中,“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此句写出了小伙子对女友的一片痴情,“生怕”一词表现其内心对姑娘的关心,痴情的等待。最后一段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小伙子和女友的完美爱情结果,后面通过姑娘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传达出她被小伙子的一片痴情和耐心所感动的心理感受。“永恒的旋律”就是指无私伟大的爱情。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称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了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      5、从文中找出作者所设置的悬念,尝试自己分析。 (四)学生虚构故事,尽量做到能有细节,有悬念。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差别》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小说叙说了阿诺德和布鲁诺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  (三)进一步赏析课文。      1、分析小说中两人的特点。【布鲁诺:思维简单,目光短浅,缺乏市场眼光,被动投入工作。阿诺德:办事干练,果敢心细,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经济头脑,主动投入工作。】     2、布鲁诺和阿诺德明显存在着差别,你认为布鲁诺该怎样弥补这种差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布鲁诺该向阿诺德学习,热情投入工作,全力以赴。启示: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     3、试分析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叙述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学生根据内容找出对比的地方加以体会。 (四)比较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共同之处。【情节安排上,紧凑而完美,构思巧妙;刻画人物上,顾及行动、语言神态,做到形神兼备;运用了留白艺术。】 (五)口头表达训练:发挥合理想象,虚构《差别》下来的情节,把故事进行交流。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2、荷花淀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         2、 理解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含蓄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描写对表现小说诗情画意所起的作用。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1945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体小说”,并对当时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作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三)体会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描写对表现小说诗情画意特点(诗体小说)所起的作用           1、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景物描写:        (1)请一同学范读课文部分内容:“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月色皎 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3)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的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 对话和动作细节描写。(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会,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外柔内钢的农村妇女形象。他勤劳纯朴,挚爱丈夫,识大体,明大义,温顺善良。这样写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动作细节描写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3、鉴赏“探夫遇敌”部分的对话描写: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怎样的不同个性特点?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3)小结:孙犁通过了一系列具体传神的描写,把我们平常都能感受到但一直未能表达出来的农民妇女的柔性美揭示了出来。他们的细腻多情、刚毅纯真的性格长期潜伏在泥土里,是孙犁第一次以群体浮雕式的创作,把他们推进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使她们得以展现耀眼的风采。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妇女形象,与沈从文笔下的湘江妇女形象一样,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归纳“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其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动人,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有“诗体小说”之称。】 附板书:                                               月下编席等候丈夫……荷花淀边夜景优美 (一)夫妻话别(开端)  夫妻夜话深情嘱咐……话语体贴流露依恋                                               水生离家亲人相送                                                                                                           商议探夫来到马庄……寻找借口掩饰思念 (二)寻夫遇敌(发展)  探夫未遇失望归来……正午淀上万里无云                                                归途遇敌急中生智……荷叶荷花充满寓意                                                意外相见伏击歼敌……各人寻找丈夫脸面    (生动逼真的                              (高潮)                                           互丢东西有意戏谑         细节描写) (三)遇夫歼敌 (结局) 舟中议论无比兴奋                                                组织起来锻炼成长                                                                                                                                 勤劳善良                                                                                                                               纯洁温顺                                                                                                          水生嫂       深明大义                                                                                                                               积极上进                                                                                                                               勇敢坚强  第四单元   古 典 诗 歌  14、唐 诗 五 首 一、教学要求:1、掌握诗歌诵读的方法,了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2、把握重点词语,分                           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分 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                           深层蕴。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  《山居秋暝》《登高》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解题。     1、简介近体诗。2、简介王维、杜甫的有关情况。3、学生自述各诗的相关背景。 (二)学习《山居秋暝》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朗读诗歌一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读。         【提示: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可示如下:空山/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待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流”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3、品味鉴赏。学生思考:     (1)诗人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诗歌的颔联主要写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颔联主要写山居之人:浣女、渔人。】     (2) 如果让你据此画幅图片,你将如何构图?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中景、画中人。 【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天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满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的颤抖着,那是鱼人荡舟水上。】      (3)诗中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何说“空山”?【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既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4)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不禁的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 “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 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生化的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小结      (三)学习《登高》       1 、学生集体朗诵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的节拍有两种:二二/二二/二二/一和二二/二二/一/二二.       2、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前:写登高见闻。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更以风大闻名。首联登上高处,诗人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怜的情感基调。          板书:          急风高天     鸣猿清渚          白沙飞鸟     落木江水      3、学生思考: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          板书:          羁旅异乡     晚年多病          国难家愁     护病断酒      4、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地情怀。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6、小结。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 《从军行》(之四)《锦瑟》《石头城》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赏析《从军行》之四       1、学生齐读,注意诗的节奏。       2、整体感知: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提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3、思考:①一二两句诗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两句诗描写了边塞纺线的景色,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②三四句侧重于写什么内容?【两句诗概括的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怀抱。“黄沙”渲染出边塞荒凉景象。“百战”说明将士戍边时间之长,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渲染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搂兰终不还”化用“楼兰”典故,表现了破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4、小结。 (三)导读《锦瑟》      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2、思考讨论: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想到自己年已半百,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四个。1、庄周梦为蝶,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2、望帝魂华杜鹃,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3、南海鲛人,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4、蓝田产玉的传说,意在说梦想和思想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意的朦胧带给读者扑朔迷离的意境,给人以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像空间。】 (四)学生自读《石头城》     1、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思考: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世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得他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2)面对着眼前的衰景,使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何深刻含义?【诗人将月亮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这已经是一座空城,诗人的无限慨叹融于其中。】 (五)拓展:比较《越中览古》(另外提供)与《石头城》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异同,       【同:1、怀古咏史,对历史作了深沉的思考,并有讽喻现实的含义。2、诗中句句写景,情寓景中。         异:《越中览古》明写昔日的繁华,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古今盛衰感慨;《石头城》只着眼于现在,写满目苍凉之景,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今古对比,领会诗人的情感。】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5、蜀道难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 了解李白的放达;        3、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目的中1、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范读全诗。 (三)指导诵读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整体感知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五)学生自由尝试诵读。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本诗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诵读全诗。 (三)鉴赏诗歌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总结本诗。     1、关于本诗的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本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