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语文教案全集(粤教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必修三语文教案全集(粤教版)1

ID:80631

大小:35.4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黄山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方法: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介绍黄山)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三)、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明确: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意,欣赏本文在语言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可思考"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     1.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五、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五、小结     游记就是记游的概念,在记叙游览行程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一些大景小景,再抒发一点感想情思。《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慕仰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就相差甚远了。《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来写,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对景物特征的状写结合起来表现。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自然推移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游记可以写活,写得令人大喜大悲,作为散文的一种,它一样需要一个"情"字统率,只是记游的对象固定,特征必须准确,结构文章的逻辑线轴要十分清晰。 《巩乃斯的马》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 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2、 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重点: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难点:"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徐迟写作的《黄山记》,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新的认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在小学,在初中,在其他的地方我们见到过描写马的诗文吗?谁能说说? 明确:有韩愈的《马说》、臧克家的《老马》,还有关羽的赤兔马、项羽的乌骓马、秦琼的黄骠马,有天马行空、马踏飞燕、龙马精神等等。 二、 研读课文: 1、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明确: 课文先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再写马之所以可爱,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照应开头。作者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不理解不爱马的人,从反面表明自己爱马;第二段用牛、骆驼、毛驴和马对比,再一次表明马才是可爱的;第三段说自己见了巩乃斯的马后更加爱马,至此点题。接着作者用大力气描写了两个典型的场面:冬日雪夜骑马狂奔和夏天雨中群马奔腾。在描写骏马奔腾的场景的前后,作者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对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在这两幅画面之间还写了一幅马的家族图,同样,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担忧和思索。18、19两段则写的是有关马的联想与思考。 (学生找出"雪夜骑马狂奔"和"夏日群马奔腾"两个场面描写,思考其前后抒情议论的语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下面做出标志) 2、 怎样写的?(明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 ① ③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 点明题意。 ④ ⑧冬日雪夜纵马狂奔 对自由的向往追求。 ⑨ ⑿马的家族图 对生存竞争的肯定、赞许 二、全部魅力 ⒀ ⒄夏日雨中群马奔腾 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 ⒅ ⒇由马引出的联想和思考 四、(21)照应开头 3、 为什么要这样写?(学技巧) 文章第一自然段即亮出自己的态度而决不隐晦:一是认为不爱马的人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迟钝,二是认为他们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马。这种写法先声夺人,很快就抓住了读者要了解真相的心理。为什么要这样说?真正的马又是怎么样的? 第二段第三段仍然不急于写马,而只是采取对比手法,将牛、骆驼、毛驴的形象、品性与马对照,突出马的不同于其他动物。至第三段结尾才将本文的写作对象亮出:"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作者是用三幅画来体现巩乃斯马的全部魅力的: ⑹ ⑺自然段写自己雪夜纵马狂奔: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我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 ⑼ ⑿自然段突出描写种公马形象,肯定了马的社会结构,表现了对现实人类社会的担忧。 ⒁ ⒂两段描绘的夏日雨中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们的眼里。它们自由,它们奔放。 作者这样就将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课后练习 1. 课文第六自然段一连写了四个"笑"字,这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久在塞北,长期苦闷压抑而得到释放后的痛快舒畅。 2. 在雪夜纵马狂奔后,马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怜悯"什么?"抱怨"什么?"诧异"什么? 怜悯"我们"只能如此释放自己压抑的忧郁, "抱怨"我们不能像马那样直面现实,积极进取。 "诧异"我们人类竟不如马! 3. 课文第⒀自然段说"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怎样理解这句话?作者从马的形象中找到了人的精神,在普通压抑的年代里隐秘而不屈地保持了个人的真诚感受,始终与精神麻木相对抗 瓦尔登湖 ※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 教学时数:     两课时 ※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亨利o梭罗(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 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不仅有独到的对生活感悟,对传统习俗的批判,而且有许多形象的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澄澈透明、山林的茂密苍翠,思想与景境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深沉的思考。读着这本书,顿时感到全身心地脱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功利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   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这本书近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使人们不由得不向往那瓦尔登湖及其山林的清新的空气和澄澈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显然正是医治现代病的妙药良方。这恐怕正是《瓦尔登湖》所具有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二、生字词: ※ 生字: 深邃(suì)  终年不涸(hé)  俯瞰(kàn)  蜿蜒曲折  寒光熠熠(yì)  糅(róu)进    浮光耀金   晶莹清澈   一泓(hóng)湖水   凿(záo)水   陡峭   菖(chāng)蒲   水苔(tái)  璀(cuǐ)璨(càn) ※词解: 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罕有甚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课堂自测: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 正确的为哪种?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2、根据第一段内容,画出瓦尔登湖及周围景物。 3、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4、课文中说,瓦尔登湖同时具有两种颜色,这是哪两种? 5、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 6、为什么文中说瓦尔登湖湖水"很值得让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7、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8、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9、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10、作者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是为了突出什么? 11、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五、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1、答:  b。第一部分:总介瓦尔登湖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第三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第四部分: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3、答:深邃,清澈。 5、答:第18页第9行-17行。 7、答:为了突出湖水的清澈。 8、答:清净无垢。 9、答:第7自然段。 10、答: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11、答: 《黄山记》:赞美大自然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瓦尔登湖》: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洁静,安心思考。 《归田园居》:沉缅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逃避世俗。 六、辅助阅读: 《瓦尔登湖》的读法 杨灏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   我们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更有趣的是梭罗曾在书中特地说:"我绝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quot;谁也说不清是勾引者的提醒还是先见者的劝说?   乔治o艾略特在《西敏寺周报》上撰文指出:《瓦尔登湖》"深沉而敏感的抒情"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和清新的空气。梭罗的《瓦尔登湖》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在《瓦尔登湖》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像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这种夸耀其实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梭罗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quot;成功"常常是"失败";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哈丁提醒我们,可以把《瓦尔登湖》当作一种19世纪的《鲁滨逊飘流记》来阅读;并认为《瓦尔登湖》是现代美国散文最早的榜样;《瓦尔登湖》与其时代的作品,比如具有写作天赋的霍桑、梅尔维尔以及爱默生等人有截然不同之处,这种迥异之处具有20世纪散文的风格。梭罗深信如果人能专注于乐观,就能在人世间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且他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梭罗是一位彻底的超越论者,超越论者相信人有非凡的能力,用于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不幸的是,目前的人类对内心的乐观需求变得冷酷无情,因此人类只有恢复那孩童们的天真无邪,才能在道德方面有所进展。把《瓦尔登湖》作为神圣的书来读的人,无疑关注了《瓦尔登湖》中人类灵性恢复这个主题。 感受《瓦尔登湖》        □袁敏杰   阅读亨利o梭罗的《瓦尔登湖》,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尔登湖的四季风景、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我。   捧读《瓦尔登湖》,为梭罗那朴实美好的文笔,以及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所折服;梭罗的平民意识、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梭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梭罗的一些议论实在精采睿智极了:"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读着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灿烂的阳光一下豁亮了人的心灵。《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女作家乔治o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七、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学习第22页《.浓妆浓抹总相宜》一文。 3、 结合旅游或休闲,描写一段自然景色。 第二单元科学小品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说数》《奇妙的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 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2 .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3 .理解说明文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①自学辅导 ②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初解课文内容。 第二单元预习题 1 .掌握加点字的读音。 骨 骼 ( ) 栖 ( ) 居 啮 ( )齿 牲 畜 ( ) 畜 ( ) 牧 拨 弄 ( ) 弄 ( ) 堂 衍 ( )生 契 ( )机 数 轴 ( ) 博读者一 粲 ( ) 2 .解释词语。 不可逆转: 一丝不苟: 屈指可数: 孜孜以求: 不足为奇: 迎刃而解: 3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三篇科学小品各自所说明的主要对象的特点。 ①"数" ②"超低温" ③"污染" 4.请你简要说说这三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 5 .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说明方法,请你列出来,并且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分别举例加以说明。可以参看语文课本第 52 页的知识短文《说不尽道得明》。 预习题答案: 1 .掌握加点字的读音。 骨 骼 ( gé ) 栖 (q ī ) 居 啮 ( niè )齿 牲 畜 (chù) 畜 (xù) 牧 拨 弄 (nong) 弄 (lòng) 堂 衍 ( yǎn )生 契 ( qì )机 数 轴 ( zhóu ) 博读者一 粲 ( càn ) 2 .解释词语。 不可逆转:不可改变方向。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 孜孜以求:勤勉的追求。 不足为奇:不值得惊奇。 迎刃而解: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解决。 3 .分别用不超过 12 字的一句话概括这三篇科学小品各自所说明的主要对象的特点; ①"数":不断发展,都由实物原型,而且能解决实际问题,数字中充满诗情画意。 ②"超低温":零下一二百摄氏度,许多物质的性质在这样的低温下会发生与其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变化。 ③"污染":无法挽救,不可逆转,逐步升级,日趋严重。 4.请你简要说说这三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案略。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 《说数》 ①文中提到了哪些数?这些数各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②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说明的?请你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明确: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示意图如下: 自然数――(正数)、负数――零――(整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述――未来的发展 《奇妙的低温世界》 ①"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在超低温世界会出现怎样的奇妙现象? 明确: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度的超低温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例如出现超流现象、超导现象等。 ②超低温的用途有哪些? 明确:提高钢、铁的强度,增强植物的耐寒本领,用于液态空气工业,保存贵重药品,检测宇航材料,帮助科学研究等等。 《寂静的春天》 ①在当今那两种污染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污染为什么这样可怕,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②作者为什么以"寂静的春天" 为题目,这样命题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忧思? 第二课时――选点突破,明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说数》 文中引用"一无所有"、"四大皆空"、"众星捧月",以及《圆周率》《零赞》各是为了说明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奇妙的低温世界》 o  按照课文内容解释下面的几个概念: 绝对零度――从理论上推算,冷不能像热一样无限发展,冷有一个极限,- 273.16℃,叫着"绝对零度" 液态空气――在零下 190多摄氏度,空气变成了浅蓝色的液体,叫液态空气. 超低温――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 ,就叫超低温. 超流现象――是指氦这种惰性气体 ,在超低温的情况下变成无色液体.当温度降低到-270.96℃以下时,小杯中的液态氦会自动沿杯壁爬出去,流到大杯中,直到两者的液面平衡. 超导现象――金属在一定的超低温下 ,电阻会突然消失的现象。 ※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科学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条目,不要超过200字。 ②本文的第四部分"广泛的应用"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③本文的第五部分"诱人的幻想"中金鱼实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个实验诱发了人类怎样的幻想? 《寂静的春天》 ①第 2段第1句: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其性质由改造大自然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 o  第 2段最后一句: 阿尔波特o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觉得自己在对世界进行改造,实际是在对世界进行破坏,但自己并未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这也正是污染的可怕性。 ③第 3段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但在现代世界了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明确:时间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最基本的因素,而这个适应时间不是若干年,而是若干世代、千百年的漫长时间,但人类总在不断制造新药物、新污染,人短暂的一生是不够的。 ④第 7段末句: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明确:虽然人类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但这些化学药品却同时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 ⑤如何理解第8段第1句"药物的使用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明确:药物使用的特点是永无终点,恶性循环,逐步升级,破坏日趋严重。 ⑥第7段末句: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打击整个地球。 明确:虽然人类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但这些化学药品却同时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而且这些化学药品残留在生态环境中产生持久的危害。 第三课时――难点突破,加强语用训练。 对比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比可以辨别真假好坏,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可以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突出,从而很好的达到说明的目的,因此对比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 1 .请你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每篇找出一处使用了对比手法的段落来,具体分析作者在该段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说明什么,效果怎样。 2 .运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一种化学现象,不少于 200 字。 明确: 《说数》 ①北京图书馆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与圆周率所包含的信息对比 《奇妙的低温世界》 ①冰雪不足以言冷 ②金鱼实验 《寂静的春天》 ①第 4段: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新情况急剧不断产生与自然界稳健的步履 ②第 7段:化学药品的实际毒性与人们的使用目的 第四课时――难点突破,加强语用训练。 比喻、拟人、举例 语言是非常神奇的,即使是再枯燥的东西,只要你运用形象、具体的手法加以表现,那个原本干巴的东西就会变得亲切可人,容易理解。使语言形象、具体的常见方法有比喻、拟人、举例等等。 1 .请你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每篇找出一两处使用了比喻或者拟人或者举例的段落来,具体分析作者在该段中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说明什么,效果怎样。 2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举例的手法介绍一种物理现象,不少于 300 字。 明确: 《说数》 ①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展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②无理者,不讲道理也。 ③" 0"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奇妙的低温世界》 举例随处可见 《寂静的春天》 第 5段: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相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布置作业: 1 .完成《优化设计》中第 4 、 5 、 6 课的基础知识选择题和现代文阅读理解。 2. 请你学习《说数》中咏数字的两首小诗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者符号写一首小诗。 3 .科幻故事接龙 基本要求: ( 1 )写作过程 ① 全班 52 人,分为 13 组,每组 4 人,每组挑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讨论并确定故事发展的框架,指定执笔人最后完成文字稿,再组织本组同学讨论修改。 ② 全班各组抓阄确定先后顺序,按阄确定的顺序每周安排两个小组各写一集,共两集。如果其他同学有兴趣,可以随时插写。 ③每周一、四最后一节课,当值组的组长指定一人朗读本组的故事,全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 2)内容要求: ①以《奇妙的低温世界》第五部分"诱人的幻想"中超低温冷冻宇航员为基本框架展开联想,写一部太空考察或者太空探险的科幻小说。 ②联想、想象丰富,故事情节合乎情理。 ③强调惊险、有趣、曲折的故事情节,必须有具体细致的细节描写。 ④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⑤强调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关系等全方位的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鲜明的个性。 ⑥ 每集故事不少于 2000 字,最好打印出来并交电子文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