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 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3. 教学用具4. 标签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 一、整体感知:(3分钟) 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 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7分钟) 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 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 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 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①外表的套子是什么样的?划出、品读标志性的句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细读第1自然段,筛选信息。) 标志性的句子:“晴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等。 原因: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借套子躲避现实,封闭而怀旧。) ②他思想的套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学生精读第2、3自然段,找出概括性句子。) 用套子套自己:“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用套子套别人”“全校教师都怕他,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六个‘不敢’”等。 多媒体投影展示学生所画别里可夫,与本课前的彩图比较,感受人物形象刻画。师归纳:套子,它实际上是指限制我们自由思想、行动的规矩、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法律及其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习惯。别里科夫真是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B、考察“套子”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学生用一百字归纳故事梗概。教师抽查,多媒体投影展示后,教师小结:本小说的故事性集中体现在别里可夫和他的爱情故事上,具体的情节是“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 C、探究“套子”与小说环境的关系 小说的环境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段、语句,分析后总结: 自然环境:这是一个学校,一个小城市,一个处处可以隐藏、到处皆有套子的社会。 社会环境:“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社会上像别里可夫这样的人很多,“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深化对课文环境的理解: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农奴制已废除,但其残余仍严重地存在,加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极度贫困的境地。在这大革命的前夜,反动的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暴虐统治。当时的俄罗斯,警探密布,禁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用监狱和流放的手段对付进步作家,封闭进步刊物。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他们连结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全俄罗斯,连微小的改革都不允许,告密、陷害之风盛行。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成为暴虐政治的大锁链中的一环,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 因此,作者对“套子”作用的夸张描述,展示了典型环境的社会沉疴。 四、深化研习,体会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6分钟) ①教师介绍完时代背景后,学生体会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师提问:“别里科夫”是一个真实的人吗? 小组学生活动,自由探讨后前后分组辩论。 教师总结:别里科夫是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群体的典型代表。契诃夫通过对别里科夫独特外表的描绘、思想状态的夸张丑化,行为的漫画式讽刺,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批判了像别里科夫这样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别里科夫”是一个真实的人,但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人物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代表了那些在历史潮流中退缩、消沉、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的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契诃夫对这些人深恶痛绝,《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有力地批判了这些人。 ②、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为什么单单柯瓦连科不怕他?为什么他敢把别里科夫从楼上推下去?为什么华连卡敢大声笑话从楼梯上滚下来的别里科夫,她的“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真的就能“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教师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讽刺和鞭打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即使是微薄的,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五、细化分析,拓展提高:(10分钟) 师:“别里科夫”的名字可能我们会很快忘记,因为他的装在套子里的形象太特别了,就像奥楚蔑洛夫的名字我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但是“变色龙”却还一定记得。那么,本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呢? 1、欣赏品味语言描写。 生与师一起品读别里可夫与柯瓦连科的对话,注意角色表情与语言特点(师生一起扮演角色朗读)。 教师小结语言描写的作用: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常常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任何人的内心活动都必然要在语言上表露出来。象本文,通过别里科夫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他胆小怯弱、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看到了他小知识分子身份。这也就是个性化的语言。 2、体味幽默讽刺手法(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划出运用了讽刺幽默技巧的句子) (1)、采用夸张漫画的笔调。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2)、运用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达到讽刺效果。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性格迥异,性格阴郁和活泼开朗、自私自利与坦荡无邪、恐惧胆怯与无畏无惧形成鲜明的对比。 别里科夫自身的对比更是精彩:装在套子里藏于世又处处留心到处干扰,事事谨慎言行规矩又渴望恋爱的冲动,想力保所谓的规矩,维护现实的平衡自己却在不平衡的世态里送了小命。
教师强调:讽刺与幽默,还得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得在遣辞、造句以及语气上精斟细酌。讽刺与幽默的运用,目的是突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褒贬情感。 六、延伸探究:(6分钟) 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像别里科夫这样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自己又是否装在一些套子里? 师引导学生着重从思想方面寻找限制约束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思考,师归纳:从广义来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些套子里,有些套子,是有益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有些套子,则是严重地约束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出限制自我思想进步的套子,敢于打破思想深处的套子,健康成长。 七、小结:(1分钟) 本课以“套子”为线索贯穿全文。别里科夫被“装”在套子里,是主动的--是自我性格在社会环境的必然表现;又是被动的--是社会环境对这些人的残害。文章通过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反映了这样的社会主题,从此,“套中人”就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课后习题 1、课外阅读《小公务员之死》,体会讽刺手法的运用。 2、华连卡“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柯瓦连科强硬的冷言冷语对别里科夫是致命的打击,那么,另外的“别里科夫”又会怎样对待华连卡姐弟俩,他们的命运有将如何,还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请续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故事,尽量使用语言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