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ID:808142

大小:48.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4.促织苏轼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与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把握情节,领会主旨;2、积累文言词汇,总结文言句式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作者背景1.作者及作品背景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二、分析课文(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a.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征促织——捕促织——求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b.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c.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⑥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3.分段:(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三、归纳与延伸《促织》是一篇寓意颇深的小说,其寓意绝不亚于一篇寓言。清代南邨在题跋中说:“余观其寓意,十固八九。”此言虽未免过分,但该书的寓意的确是既深刻又丰富的。为了更好地挖掘《促织》的思想意义,拟四题以引导学生研讨。1、《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双的蟋蟀,因而“不数岁,田百亩,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有好报,是皆大欢喜的。但这个喜剧性的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它的悲剧性是显而易见的。成名因没有促织交差,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而后成名得到了神卜的指点,居然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然而,好奇顽皮的小儿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面如死灰”,“如被冰雪”,寻找儿子;最后却“得其尸于井”,酿成了一出人虫两空的惨剧。夫妻二人“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这段文字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催人泪下,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因此,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是掩盖悲剧、安慰心灵的“麻醉品”。如果去掉了这段结局,成名的遭遇会更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他的遭遇是封建官僚体制下民不堪命的最生动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这才是“谎言”背后的“真实”。2、《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化魂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这些超越现实的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成为虚幻无稽的空想而用来博人一笑?这些看似虚幻的想像,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的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3、成名之子变成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4、《促织》的故事批判什么?《聊斋志异》中说:“集腋为裘,妄继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狐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其深广的忧愤从《促织》中可见一斑,因为他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蒲松龄十九岁就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秀才,但其后是屡试不中,一直考到五十一岁,才放弃应举。这里面有多少愁苦和忧愤,怕只有贫苦出身、寒窗几十年的读书人才能体会得到。其三,小说的批判性既深且广。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吹捧、倾轧,成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那些具备最美好品德的质朴的人们怎么能够守护自己人性的一方净土?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