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不在于对既定文本内蕴的深入挖掘,因为学生主体的文字、文句与文章理解力尚不足以支撑其思维和情感的理性深化,而在于阅读本身,即让学生能够掌握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养成阅读的习惯。基于此,围绕某一议题而串联多篇课内外文本的“联读”模式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起,并成为有效深化学生阅读惯性的一种途径。但其在实际课堂中的落实则应遵循一定的秩序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即兴趣主导—思维串联—表达内化。 关键词:低年级;联读教学;兴趣主导;思维串联;6/6
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 引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发出的言行大多源于对外界的模仿,阅读亦是如此。小学生在此特定的成长阶段,同教师一起进行联读模式下的多文本阅读,即便轻于内容,也会在久而久之的联合阅读中内化此种“多阅读”的形式本身,继而为之后此阅读行为促成的思想深化、知识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的课堂联读意义上,教师依旧应着眼于学生对联读主题的认知。基于此,兴趣主导、思维串联与表达内化则成了实现有效联读目标的教学环节链。下面,笔者将从此三大环节出发,以部编教材一下《怎么都快乐》为例,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联读教学。 一、兴趣主导——奠定有效联读开展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并不具备理性的自我约束管控力,其言行发出与注意力集中状态大多以对某事物的感性情绪为基础。因此,有效的多文本联读教学的基础便是对学生关乎联读主题、文本内容、课堂活动等的兴趣激发。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兴趣做主导、“多阅读”做目标的联读模式下的阅读内容并不局限于完整的文篇文本,而是囊括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句段、图片、文章、绘本与书籍等,也包括活动、体验[1]。在此广阔的资源范围下,教师则可以在实现拓宽学生视野目标的同时,更容易地找到契合学生兴趣的联读素材。6/6
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 例如,在《怎么都快乐》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先将“感受独处和与人交往的乐趣,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情感”作为联读的主题。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导入环节,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其在教室内自由活动,可以串位,亦可以原地活动,可以折纸、画画、寻找玩伴踢毽子、讲故事说笑、拼积木等。在五分钟过后,便让学生停下来,然后询问学生“大家刚刚都干了什么?开心吗?”想必学生都会回答开心,这是建立文本与学生体验交融的联读。在基本的生字词讲解之后,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倾听参与的兴趣与注意持久度,教师可提问:“除了画画、搭建积木、踢毽子外,大家还想不想知道别的小朋友会玩的游戏?”从而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为广泛的阅读。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用浅显的白话改编的鲁迅《社戏》中提到的“和小朋友一起划船去看戏、吃罗汉豆”的故事与《三个和尚》的故事。这是一篇带两篇的联读,是渗透着主题的.联读。而学生的阅读兴趣则伴随着故事被充分激发。 二、思维串联——实现有效主题联读的关键 以兴趣为主导和基础的联读过程必须有一定的以联读主题为中心的思维逻辑,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缓步渗透主题、达成教学目标,此为实现有效主题化联读的关键。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际的课堂实施中皆应以逻辑化的行进路径与框架指导为原则,以取得高效、高质的联读效果[2]。6/6
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 在以《怎么都快乐》的联读实践中,在上述以兴趣为主导的课堂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流程进行了如下梳理:自由活动导入—引出文本“怎么都快乐”—课文生字词讲解,然后跳脱现代学生活动圈,进入别的时代下别人童年的独处、交往经历(引入经过浅易故事化处理的课外文本段落:鲁迅在《社戏》中提到的和朋友一同划船去看戏、吃罗汉豆的经历;杨绛女儿钱瑗的童年独处经历和与亲戚家孩子们共同识字、读书的经历等),以在拓宽学生认知视野的同时,使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刻感受自己现阶段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同时深刻感受独处和交往同有的快乐,接着举反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非共进而相互推卸责任和指责的现象(《三个和尚》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交往的必要性),并关联学生现实交往中出现的指责、不共享行为,以促其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认识到快乐的来源在于和谐的本质。最后总结:一个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两个人、三个人和多个人则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做的过程是快乐的,但是快乐必得基于人人之和谐。如此,清晰而有序的课堂流程将多文本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关于主题的认知程度皆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三、表达内化——深化主体情感认知的核心 学习的主体始终在学生,即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真正吸收和内化才是教学有效性的达成标准。对此,教师应以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表达[3]。6/6
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 在以《什么都快乐》一文为中心的联读教学中,教师在依据上述逻辑化线索进行课堂讲解之后,为让学生在兴趣驱动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主题阐述,笔者组织召开了一个“采访活动”。即教师拿着话筒以模拟采访的形式向学生提问:读了这几篇文章,你认为该怎样独处,又该怎样与人交往呢?其中有学生回答:“一个人独处会很孤单,但是应该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喜欢做的事,就不会感觉孤单,就像钱瑗姐姐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在一个屋子里,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一样。与人在一起相处,会很热闹,就像鲁迅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划船去看戏、一起吃罗汉豆一样快乐,但是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和谐,不和谐的后果就像‘三个和尚没水吃’一样”。听罢,不由为学生精彩的发言而鼓掌。这样的氛围很快感染了其他人。此时,我们的采访更进一步:“那平时在家里一个人独处时,你会怎么做?在班级与同学相处有矛盾了怎么办?你是喜欢独处还是喜欢与人交往?”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热烈,教师则进行相应的指导与补充。如有一个学生回答道:“一个人的话就算玩的东西是自己所喜欢的,感觉也没有意思。因为没有人可以说话。”对此教师尊重他的感受,但为了促进他更为理性的认知,对他说道:“人应该学会独处,因为长大以后,你需要去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工作,独立地面对很多事。当你长大了但发现自己还没有独立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采访式的问答与互动在保证了学生参与和思考兴趣的同时,还有效促成了学生关于主题的真正内在认知的形成。6/6
一年级教材《怎么都快乐》语文联读教学探索论文 四、结语 联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多阅读”,将阅读意识深深扎进小学生的脑海意识中,进而逐渐从阅读的外在形式过渡到对所阅读内容的关注与深入,这便是联读理想目标的达成,亦将奠定学生终身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五、参考文献 [1]杨妮.“联读导学”求根本删繁就简有实效[J].小学时代(教师),20__(请自填)(08):62. [2]姚瑰玲,王银辉.让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J].教学与管理,20__(请自填)(12):55-56. [3]余映潮.联读扩展,拓宽视野-例谈阅读教学设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__(请自填)(08):22-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