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静”、“夜”等10个生字宝宝和反文旁,会写“头“和“米”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重点读好带有“明月“的诗句,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3.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认十个生字。【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赏月”: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一幅明月图和月饼图: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说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2.出示中秋赏月图:在这幅图中有一个(月亮),你喜欢它吗?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于月亮的古诗。3.板书:静夜思。读题。师:老师要提醒大家,“静”是后鼻音,谁来读一读?生读。 “夜”是整体认读音节,补充标题,你能给它找一个朋友吗?谁能连起来读一读课题?轻轻地读。师:在这个安静的夜晚,诗人到底在思念谁呢?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二、“诵月”:诵读课文,趣味识字1.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听清楚每个字的发音。2.教师在课件上出现本课要认的10个生字宝宝“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10个字。请学生拿起笔在诗中找到并圈出来,强调写字与握笔的姿势。3.一生在白板上圈出生字,其它学生校对并一一拼读,及时纠正错误。
4.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以下四字作为重点:望(组词,并理解词语“望月”并做一做“望月“的动作)、低(找反义词“高”组成词语“高低,例举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词语)”故,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列举同偏旁的字(收、放,救)。5.摘月亮:这些生字都藏到月亮里,你敢挑战吗?6.课件分类呈现带生字的词语,巩固识字。(“小青蛙跳荷叶”和“小猴过河”的游戏)安静 夜晚 月光 望月 举头 低头 故乡 床前7.现在呀,生字宝宝们手拉着手,走进了古诗中,你还会读他们么?你们能不能读准,试试看吧。8.检查读,纠正。9.画上节奏线,能不能读得更有韵味,节奏感。10.多种形式诵读。三、“懂月”:抓重点词,理解古诗(一)认识“李白”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谁了解李白?2.:李白的介绍。李白:字太白,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正因为他的诗写的多写的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诗仙”。(二)抓重点词,理解古诗1.孩子们,请大家看课题,你能说一说,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呢?(夜)2.孩子们,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告诉我们大诗人李白写诗的时候在“夜”里(明月)
3.“明月”在诗中出现了两次,谁能读好着两句诗。4.孩子们,这明亮的月光隔着窗子透进来,洒在地上像什么啊?(像“霜”)5.师:秋天的早晨,我们就能在地上,树叶上看到一片白白的霜花。树叶上有(霜),果子上有(霜),草地上有(霜),地上一大片一大片白白的,就是-----地上霜。6.两幅图对比:这洒落在地上的月光与“地上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白蒙蒙的)师: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也是(白蒙蒙的)。师:好像(下了霜一样)。作者用一个“疑”字来表示“好像”的意思。师:看来,诗人是用霜来描写月光的明亮色彩,在作者眼里,这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就像铺满了白茫茫的霜一样。诗人把它叫做“明月”。7.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前两句(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上动作。)8.诵读后两句,学习“举”(用动作理解)(1)师:谁能为“举”找一个朋友?(2)出示图片:我们看举重运动员在举重的时候举得好费力,“举”就是向上抬。(3)书上用的词是“举头”,“举头”又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呢?谁来演一演。(4)“举头”这个词就要慢慢的向上抬起,大家一起做一做。(5)让我们再次望着这轮明亮,带着思念爸爸妈妈,思念爷爷奶奶,思念小伙伴的心情,再深情一点,再美一点,再读一遍后两句。9.我们知道李白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你还只李白写的哪些诗?10.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朗月行》。11拓展:回家和家长一起找找李白写的另外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教学反思
有趣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识字教学中,因为对孩子们的充分信任,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识字,互帮互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凭借对诗歌早已耳熟能详的自信,没有认真学习生字,以至于第三环节复现生字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这个失误让我明白了,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学情,才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另外这堂课的纪律不是很好,坐在前面的大部分孩子都能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但是后排的一些男孩子就有些管不住自己。怎样掌控好低年级课堂纪律,让孩子们动而不乱,活而有序呢?我想这还有待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更多的教学机智和更好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