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李白张茂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信这首诗作是大家儿时就熟知的,但是,今天,我们将更深入的赏析诗人李白所作的这篇佳作。赏析古诗离不开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作者境遇的会影响他的创作。脱离这些外在直接的干扰因素去赏析一篇佳作,你会无法找到正确的入口,难以窥见其中的真谛。下面,我们就先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李白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意境初解整首诗就出来一种悲凉的气氛。地上霜是夸大的手法,这个是李白一向的风格,也是后人追求的目标,能够写出李白那样的创意,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
全诗释义床前明月光(睡在简陋的地方,屋顶都是坏的,月光透过漏洞照射下来。)疑是地上霜(不能避寒的茅屋在月光照射下,地面好似结了霜。)举头望明月(透过窟窿看到天上的明月,感慨万千。)低头思故乡(月亮是同样的月亮,但是自己却在异乡看到同样的月亮。)
有人说,“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与“举头望明月”中的“明月”有重复的嫌疑,似乎是诗人犯的一个小错误。解析:这里要注意是两种景色,“月光”和“月亮”是两种概念。比如说你的人和你的人影是两种含义。重复不重复那不是最主要的,关键要看诗的内容而定,这点应该注意。在特定的意境和内容的要求下,提及重复的字眼是必要的,不能为了追求虚无而放弃情感的表达诠释。
延伸探讨有人说诗人是在室外作下此诗的,结合诗人生平后分析如下:诗人醉酒以地为床,酒醉后思乡心切,或者根本没有醉酒而是无处投宿。但是如果李白是在室内作成这首诗的话那么悲凉的气氛更加浓厚。而且,一般都认为是在室内作下此诗。
在此提醒一点,李白晚年有流放的经历,就算不是流放时候做的,也有可能在四处周游时候做的,可能诗人作诗的时候就是在山野破陋之处。还有最重要的是,李白身处悲境作出来的诗没有让人轻易感受到,而是一种很含蓄的手法,让人回味无穷,这个比那些欲赋新词强说愁的当然要高明不知道多少。
佳作新释义上面的全诗释义是仅仅依据诗文的字眼而来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仅仅能触碰到诗人内心的边缘。结合诗人当时的处世环境和遭遇,我们可以做如下新释义:
床前明月光睡在简陋的地方,屋顶都是坏的,月光透过漏洞照射下来。写得是月光,但请注意,是什么月光?同样参照当时帝王的腐败,也有引申含义,“床前明月光”有讽刺皇上贪图美色,朝政一片黑暗,“光”也有“丧尽”的意思。这个从古人的“明镜高悬”可以得知。
疑是地上霜不能避寒的茅屋在月光照射下,地面好似结了霜。另外的一层意思讽刺当局的糜烂,导致学子的心皆成了寒霜,“地”有野的意思,满地都是寒霜,到处都是埋没的人才。还有就是讽刺当局的黑暗,“光”成了“霜”,一比就知道黑到什么程度,其它的意思就不赘述了。
举头望明月透过窟窿看到天上的明月,感慨万千。“举”在古代,有科举制度的含义,“头”音同“投”,举头望明月,第一层意思是看月亮,第二层意思,结合当时科举腐败,可以推知诗人对光明的向往与对腐败的愤愤不满。
低头思故乡月亮是同样的月亮,但是自己却在异乡看到故乡的月亮。结合李白受挫折和离乡背井来看,你会觉得这种感情的真挚。低头另外有一种对腐败无奈的感觉,所以说李白含蓄,就算讽刺人也不露痕迹的。同样低头也表达诗人原本高昂的斗志已经消磨尽了。
结合其他诗句理解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世道虽然很黑暗很腐败,但是,我们对诗人的乐观态度应该予以肯定,对诗人的情操更是应该予以肯定。
走出误区赏析一篇好的诗文作品,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品味。语句的通畅和韵味也仅仅是一方面,要结合诗人真正的心境,你才能正式触摸诗人内心的感知与苦楚,才能被诗人的情怀所打动,而非念叨几句顺口的句子而已。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诗人的佳作,相信你会有新的感悟。
THEEND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