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的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我班孩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许多家长在厂里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没有时间监督督促孩子的学习。而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惰性的怂恿下,又缺乏家长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就出现了对老师布置的亟工作忽略不做的情况,二课文篇幅较长,因此在课堂上我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朗读。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止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牛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牛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而点撇是火苗,最下而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牛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磐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粽子是用青青的箸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箸竹叶包的,里而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一屈原。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口气氛。通
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牛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功之处:识字写字环节,基础教学的字词以及课文的朗读都能做到,基础的夯实。不足之处:生字教学没有作细,在学生书写时指导不到位,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书写笔画,但是在起笔和收笔上不够精细,而且间架结构不合理,生字教学不够圆满。改进措施:一二年级的生字如果教好了,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作细是关键。在验收他们的描红和仿写时要时刻关注,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