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评课稿这篇课文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课文第一小节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第二到第四小节分别介绍了粽子的形状、颜色和滋味。这部分的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课文的第五节是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粽子的形状、颜色、滋味自然地引出第六小节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有幸听了唐老师老师执教的《端午粽》一课。她设计的新颖,把粽子的由来提到了前面,先以直观的形式观看屈原的故事,让同学们自己先了解屈原,看完视频后自己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听的很认真,动画可以使低年级的孩子记得更牢固一些。字词理解方面,做的比较欠缺。如:“甜而不腻”,起来回答的同学都无法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说的有写含糊,老师也没有给予正确的答案和分析。又如玛瑙的理解,孩子面对玛瑙都很陌生,老师可以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还有关联词语的分析与使用,同学们的反应是乎是懂非懂的感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多音字、近、反义词。可能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侧重教学了“惹”,并与“箬”区分。
生字教学形式新颖,如果添上书写指导效果会更好。另外,老师在板书时出现了错字现象,低年级老师要注意字的准确性,要讲究笔顺规则,如果老师自己本身就做不好,学生也不会好到那里,也会倒笔字很严重。总之,这堂亮点多于缺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听了使人受益颇多。首先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总是保持着微笑,让人感觉很亲近随和。其次,老师的语言简洁、简练,语速不紧不慢,过渡自然。老师自身素质也锻炼了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那干脆流利的语言,积极参与的精神和课堂精神集中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说明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作为同是青年老师的我,通过这堂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有待今后教育教学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