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济南市历下区燕翔小学王琦一、从教材解读看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做到“深入”。教材解读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操作、教学效果的根基。解读教材深入、到位,教学设计时才能点上着力,点上开花,从而做到课堂上的高效。解读教材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片面、误读,那么其教学设计再精巧、课堂操作再自如、教学效果再精彩都等于零。(一)用好导语,把握训练重点本课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好长句子。结合年段特点,在本课之前已经做过相关训练,这不是难点。而对于朗读时感情的把握学生难以理解,更难加以运用。如何通过想象画面来夸一夸漂亮可爱的粽子?如果感受作者对外婆、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这是本课的重难点。(二)体悟内涵,走到课文深处如何走到课文的内涵之处呢?感悟文章的内涵,就是需要抓住语言文字,通过教师引导和讲解,带领学生感受粽子的可爱之处。我把自己当成读者、学生、教师,一遍遍读,反复斟酌、研究,我发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解读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就像剥竹笋一般,需要一层层解读透彻。(三)领会表达,明确编者意图
依据年段特点,作为低段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引领学生爱上阅读,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环节目标明确,心中有目标意识,教学效果自然能达成,学生也会从中受益。今后,在教学设计前,必须做到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文本的内涵及表达特色、编者意图,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文本。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自己到达什么位置,才有可能带领学生到达那个位置。因此,深入解读文本是我今后需要做足的功课之一。二、从教学设计看教师对解读的筛选,做到“浅出”。我在解读时,努力挖掘文章的内涵以及每一处表达特色。解读完成时,竟不知如何才能将它转化成学生的认知,也就是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于是,我“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时什么都想要,什么也都没讲好。那怎样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呢?江洪春老师在《小学阅读教学设计方略》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要抓点带面,以点促面,力求点上着力,点上突破,点上求效,点上开花,防止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教材解读出的东西,心里要清楚哪些是学生自己就可以发现、读懂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哪些是抓住不放、重点探究的;哪些是目的多重,强化训练的。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前明确以上这些,就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也做到了保留“精华”,学生才能最大程度上受益。三、从学情分析看教师对设计的调整,做到“有效”。在教学设计时,很多老师能关注教材解读,但很少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这节课,我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一次调查,学生自读本课能达到什么程度?结果显示95%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但对于
如何对长句子进行停顿和断句却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个问题便是本课的重难点,值得师生共同推敲、研究、学习。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已知、未知、难知领域),了解学生阅读基本功及现状以及学习的兴趣和关注点,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学生学生学习时,会什么,不会什么,会到什么程度。教学设计时,就会明确学生的起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节课较之前的最大变化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我的课上能大胆发言,并且大段大段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我想有这样几点原因:(1)学习动力的有效调动基于对学情的把握,本节课在设计时努力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所以学生学习时兴趣盎然。第三部分已有所陈述,这里不一一赘述。(2)学习毅力的有效提升学习的毅力主要是指行为强度和持久性问题。因此,一节课要关注学生持续学习的问题,学生既要有学习兴趣又要有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课上,不仅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环节目标,还要看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以及怎样达成的,唯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如展开想象,借助老师引导去回忆粽子不同的花样,这无形中给他们提供了训练说话的模式。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创设情境,再发言,能推进学生的体验,加深理解。综上,当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解决困难的“扶手”,让他们有解决学习困难的目标、方向。唯顺学而导,才能使之学习兴趣盎然!为此,我继续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