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310端午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出示赛龙舟、插艾蒿、咸鸭蛋、粽子的图片,师生谈话——小朋友们,看了这些图片你联想到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端午节)粽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的美食,吃过粽子的小朋友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粽子的味道?(指名说)师小结过渡,引入新课。启发思考:朗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引导发学生合作思考:1.出示生字词,请学生注音并准确识读;2.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粽子盼着我们回去?3.品读第2自然段,探究粽子的外形、材质、气味、味道;4.品读第3自然段,探究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从分粽子给邻居吃看出外婆有何美好品质?5.品读第4自然段,探究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起源,说说对屈原和端午节的了解。自主(或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或同桌之间讨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理解课文内容及情感内涵。协作交流:1.朗读课文,感受我对粽子的喜爱;2.说一说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代表性的美食?描述这些美食的外形特点和味道。总结提高:教师总结点评,指导学生完成生字词书写练习。教材分析《端午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特有习俗——吃粽子。课文以儿童的视角,以外婆的端午粽为主线,介绍了端午习俗,粽子的特点,以及吃粽子的起源。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传统民俗的喜爱以及浓浓的亲情。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识读“端”、“粽”、“节”等13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与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我”对端午粽的喜爱以及对外婆的怀念、感恩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端午民俗,激发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准确识读13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7个汉字。【教学难点】理解“我”对端午粽的喜爱以及对外婆的怀念、感恩之情,感受民俗与亲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纸质词卡;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生谈话:(出示赛龙舟、插艾蒿、咸鸭蛋、粽子的图片)小朋友们,看了这些图片你联想到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吃粽子是一项重要民俗,吃过粽子的小朋友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粽子的味道?(指名说)导入新课:是呀,美味的粽子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跟着课文中的小伙伴一起去品尝鲜美的端午粽吧!(出示课件,板书课题)二、启发思考1.教师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与情感。2.过渡,出示问题:(1)给生字注音。(2)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粽子?“盼”是什么意思?表明了外婆怎样的心情?(3)品读第2自然段,探究粽子的外形、材质、气味、味道。
(4)品读第3自然段,探究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从分粽子给邻居吃看出外婆有何美好品质?(5)品读第4自然段,探究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起源,说说对屈原和端午节的了解。三、自主(或小组)探究1.给生字注音。(1)出示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2)学生结合课文注音,自主标注(指名说);(3)出示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2.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探究。(1)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2)出示问题1:为什么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粽子?(指名说,明确: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3)出示问题2:“盼”是什么意思?表明了外婆怎样的心情?(指名说,明确:盼望、希望;希望我们回家团圆,共度传统佳节。)(4)齐读课文,读出外婆的希望。3.品读第2自然段,思考探究。(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2)出示问题1:粽子是怎样做成的?(指名说)(3)出示问题2:煮熟的粽子是什么气味?吃到嘴里味道如何?(指名说,明确:清香;又黏又甜。)(4)齐读课文,读出“我”对粽子的喜爱。4.品读第3自然段,思考探究。(1)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2)出示问题1: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指名说,明确:十分好吃,花样也多。)(3)出示问题2:从分粽子给邻居吃看出外婆有何美好品质?(指名说,明确:善良、大方、乐于分享……)(4)齐读课文,读出“我”对外婆的感激。5.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探究。(1)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2)出示问题1: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做什么?(指名说,明确:纪念爱过诗人屈原。)
(3)出示问题2:你还知道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哪些事情?(指名说,师补充介绍屈原的事迹及端午节起源。)四、协作交流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我对端午粽的喜爱;2.说一说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代表性的美食?描述这些美食的外形特点和味道。(指名说,教师相机点评、补充。)五、总结提高1.教师总结,结束课文学习;2.生字词书写指导。(1)出示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学生辨识字形特征;(2)出示生字卡,教师点拨识读、组词,示范书写;(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教学反思略。附送:2019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310端午粽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出示粽子图片)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粽子,范读并正音)你知道哪个节日要吃粽子吗?(端午节)2.今天我们走进课文《端午粽》,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由来。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引导学生读课文。(1)听范读,学生认真听并圈出不认识的字、划出难读的句子。(2)自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分自然段展示读课文。2.认读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师领读生字词。(2)学生自己读生字词。(3)小老师领读生字词。3.检测词语。(1)学生自读词语。(2)开火车检测读词语。4.检测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要求一字一词。(2)生字卡片检测生字。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了这些生字,老师相信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更流利了。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努力把课文读通顺。2.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课文中“一”的变调。(2)谁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3.学习第二自然段。(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指名分句读课文。(2)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3)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4)语言训练:补充“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5)自由读第一句话,思考:作者是怎么介绍粽子的?(抓住关键词:包、里面、中间)(6)齐读第二句话,想想写了粽子的什么?(香味,清香)(7)自由读第三句话,感受粽子又黏又甜的味道。第二课时一、巩固生字,回忆课文内容1.出示词语,多种形式练读。2.生字卡片检测生字掌握情况,要求一字一词。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外婆包的粽子的花样多)(2)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3)读第三句话,找出一个ABB式的词,并拓展。(4)指导朗读长句子。2.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2)回答问题: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3)课件出示图片、文字,了解屈原。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豆”和“真”要写得紧凑。“午、真、豆、节”里都有长横。2.教师范写,并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3.讲评与展示书写。四、布置作业1.了解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2.学做“粽子代言人”,向家人介绍推荐粽子。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