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教学设计学校厦门第二实验小学设计者王佳授课日期2017年4月27日章节第五单元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课题《人之初》课型识字课教学目标总目标:1.会认“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之”“近”等7个生字;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3.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大致内容,明白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第一课时目标:1.主动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认识会意字记字方法,并会书写“之”“远”“近”;2.多种形式朗读第一小节,并熟读成诵。3.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第一节的大致内容,明白“人之初”的意思,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第二课时目标:1.巩固复习本课生字,并书写“相”“习”“玉”“义”;2.多种形式朗读第二小节,并熟读成诵。3.运用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主理解第二节的大致内容,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教材分析《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古代蒙学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蒙学教材,相当于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它具有双重品格:“在内容上包容了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在形式上体现了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则,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本课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第一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两个片段意思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大体了解意思,并熟读成诵,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同时也应利用学校一直以来开展的经典诵读特色,借助学生熟识的《弟子规》进行教学,更深入地培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走近经典”到“走进经典”。学情分析前在状态分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进行学校经典诵读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孩子甚至在还没进小学之前就已经能熟读、背诵《弟子规》和《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班级53个学生中能够熟背三字经的就有42人,但经过课下闲聊时的追问,我发现同学们对《三字经》大多只停留在能读、会背的阶段,对于内容及意义了解甚微。我认为这样的前在状态能够让平时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克服对新课文的畏难情绪,产生“我会读”、“我会背”的成就感,继而对课文的学习产生兴趣,但是也有可能降低一些学生遇见新文本的“新鲜感”和“兴奋感”,使得学生在上课时无法专注听讲。这篇课文是识字系列课文的第八课,学生在之前的识字课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我们也一起集思广益把它们放入了“识字百宝箱”中,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班级中三分之二孩子大多都需要通过提醒才会“开启宝箱”去想想要用哪件宝贝来记住生字,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自觉提到“我想用‘百宝箱’中的……方法来记这个字”,在这节课上我也希望学生能够更主动地用起“百宝箱”来解决遇到的生字,真正的在“学结构”之后达到主动地“用结构”。潜在状态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班级同学对于同桌互助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形式已经不陌生了,大多数同学在合作学习中都能做到大胆表达、认真倾听、分工明确。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识字记字的水平和方法上都有差异,在这节课上,我希望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组内生成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识字记字的积极性与效率。学生差异分析:根据这节课“识字”与“明文”的两个教学目标,我把班级的孩子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能通过“宝箱”主动识字并知晓课文大概意思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为“文字皆晓型”学生;第二类:能通过“宝箱”主动识字但不知晓课文意思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为“晓字不晓文型”学生;第三类:只是能背诵课文,但不理解内容也不能主动识字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为“只能背文型”学生;第四类:不能主动识字,先前也没有接触过传统经典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为“白纸型”学生。在这一堂课上,我希望能够激发起“文字皆
晓型”学生运用“宝箱”认识生字的成就感,挖掘这些学生先前学习经典的资源,引导他们带动其他同学理解文义,并使他们更加热爱经典,深入传统经典的学习;我希望能肯定“晓字不晓文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热情和方法,让他们喜欢运用“宝箱”来学习汉字,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走近传统经典,领悟其深刻含义,培养他们今后学习传统经典的兴趣;对“只能背文”型学生,我会充分肯定他们先前的积累,充分调动他们学文的热情,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识字要求,引导他们主动利用“宝箱”学习生字,发现“宝箱”识字的便利性,爱用“宝箱”识字;对“白纸型”学生,我会在这堂课上更加关注他们读文的热情,关注他们能否把课文读通、读顺,能否在老师的提醒下用“宝箱”来记住生字,是否能在老师的引导和小组合作中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学资源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ppt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和活动目标一、知经典,激兴趣。课前:《孟母三迁》视频1.介绍《三字经》2.导入课题1.了解《三字经》2.齐读课题课前播放《孟母三迁》视频引入《三字经》这部国学经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国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二、解文题,创情境。1.播放微课“初”;2.解释“人之初”。1.认识“初”;2.明白“人之初”。“初”是理解“人之初”的关键,为了帮助学习解决这一学习之“坎”,教师通过微课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初”的意思,并通过拓词来巩固理解字意,进而理解“人之初”的意思。与此同时,抛出大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需要大问题的答案。三、学生字,勇闯关。(一)第一关读字音,我能行!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适时点拨;2.拓展多音字“教”。(一)勇闯第一关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2.同桌合作,相互正音;3.提出难字,大家解决;
(一)第二关记字形,有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记字方法识记生字字形,适时点拨;2.拓展“看图识会意字法”;3.推荐阅读书目;(二)第三关写生字,我最棒!1.指导书写“之”“远”“近”;2.巡视、展评1.开火车读字。(二)勇闯第二关1.同桌合作,运用识字宝箱识记生字;2.提出难字,互助解决;3.认识“看图识会意字法”(三)勇闯第三关1.书写生字“之”“远”“近”2.同桌互赏在学习生字环节,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以关关深入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识字、同桌合作认字,为孩子提供主动学习的课堂条件。同时还把“工具权”交给学生,运用“识字百宝箱”帮助学生掌握主动记字的“工具”,并通过运用来巩固识记,此外,教师还更新“结构”,再用新结构来识字。四、读课文,诵经典。1.引导学生熟读成诵;2.吟诵。1多种形式朗读;2.熟读成诵;3.吟诵“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走进经典,感受国学文化氛围,培育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国学文化。五、明文意,趣拓展。1.播放微课;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1.依据微课内容,猜第一小节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用灵活的方式来解决“明文意”的难题,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意进行理解,明白“人之初”中的道理。板书设计8人之初学习善
教育作业设计1.把学到的道理讲给爸爸妈妈听;2.搜集《三字经》的其他内容。教学反思《人之初》是我们人教版一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文本选用的是《三字经》的两个片段,依据这样的课型和文本特点,我从识字、读文、明意三个环节展开本课的教学,并以“趣”贯穿始终。首先是趣味识字,我创设了闯关穿越时空隧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层层闯关中都设有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的环节,提供保证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时间。而且我用孩子喜欢的识字百宝箱、神笔作为闯关犒赏,消除漫漫闯关路上的疲劳,同时也助学生闯关一臂之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识字百宝箱,我们平时就在使用,并不断地更新结构、优化结构,这节课上,在巩固使用学生常用的识字方法的同时,新增看图识会意字法,让学生的识字百宝箱的内容更加丰富。上完课也感觉孩子应该会喜欢上会意字。其次是趣味读文,这堂课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熟读成诵,并新增吟诵环节,可能很多老师不知道吟诵,其实吟诵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在古代但凡读书人都会吟诵,可以说,吟诵是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掌握中国固有学术和技艺的一把钥匙。所以让孩子去接触它、学习它,能够更充分感受地传统文化。这节课上下来,孩子也是读得兴趣盎然,吟诵的有模有样。但在这个环节上,我一直很纠结,读的形式是多样了,但是怎么能让每一次的读更有层次感、推进感,如何让读的形式美升华到情感美,这部分的设计我跟备课团队也是想了很久,一直没有更好的想法,在这节课上也充分反映出了问题。也希望今天在座老师可以在这方面给我意见。
最后是趣味明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只要求大致理解意思,不提逐字逐句理解的要求。其中道理,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实践中逐步领悟、理解。因此,我降低难度,通过微课故事、讲述学生身边事迹的方式,让学生轻轻松松明白文意,知道这些经典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来源于生活,对我能用更好的生活室友帮助的,并且能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